专家提醒新冠肺炎释ldquo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铁集团和集团公司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打响疫情防阻击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铁路战“疫”人发挥着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普及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增进铁路职工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开展防控工作,哈铁疾控所疫情防控组成员兰心竹广泛征求意见,查阅大量文献,在深入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疗方案(试行第6版)》和相关专业书籍的基础上,编辑《新冠肺炎释“疫”手册》,由孟凡淇、李霁轩两位卫生专业人员反复校对、审核形成本手册,希望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该病相关内容。

1新冠肺炎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对比2新冠肺炎和流感、普通感冒对比认知3传染病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肮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4感染性疾病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5新型冠状病毒()

引起本次病毒性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nCoV。新型冠状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与SARSr-CoV同源性更接近,与蝙蝠SARSrCoV(bat-SL-CoVZC45,MG.1)序列同源性达86.9%。

6新型冠状病毒()致病性已有资料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以成人为主,亦有儿童感染病例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致死性,尚不能确定致死率。7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群(核酸检测阳性),分为无症状感染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可以无临床表现,多为进行流行病学筛查时发现,故专家建议减少人员流动。8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9感染谱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感染的过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感染过程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的结局,即感染谱。10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1无症状携带者隐性感染过程结束以后,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称为无症状携带者。12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13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14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15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传染病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16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17患者是大多数传染病重要的传染源。不同病期的患者其传染强度可有不同,一般情况下、以发病早期的传染性最大。慢性感染患者可长期排出病原体,可成为长期传染源。18无症状感染者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主要通过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发现。19聚集性疫情

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工地、一个单位等)发现两例及以上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

20隐性感染者

在某些传染病中,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等,隐性感染者在病原体被清除前是重要的传染源。

21病原携带者

慢性病原携带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在某些传染病中,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22受感染的动物

以啮齿动物最为常见,其次是家畜、家禽。这些以动物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

23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

24宿主

指能供给病原体营养和场所的生物和非生物介质的统称。人、动物及土壤、水等均可作为病原体的宿主,一般指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

25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同一种传染可以有多种传播途径。

26呼吸道传播

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时获得感染,如麻疹、白喉、结核病、禽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

27呼吸到飞沫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28安全距离

在普通说话的场景下,喷出的唾液会因为重力作用不久就坠落到地面上,横向距离一般在1米左右。在咳嗽或打喷嚏时,飞沫最远可以飞6?8米,这些飞沫在空气中可以停留10分钟左右。含有飞沫核的气溶胶,不仅可以飞到10米开外,也可以随着空气流动飘到更远。所以,“安全距离”只能是不同场景下的相对概念。

29气溶胶传播

是指当飞沫中的液体逐渐蒸发,到直径5μm左右,往往只剩下病原体本身,就称为飞沫核,当这些飞沫核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就可以在空气中更长时间地漂浮、停留,也能随空气流动传播到更远的距离,健康人吸入后也可能导致感染。

30气溶胶

是极其细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分散并悬浮在空气中,随着空气一起流动。比如,在一些密闭环境中,吸烟的人已经不见了,但烟味却久久不散,这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微米级的固态颗粒;再比如,我们熟恶的PM2.5,也是一种气溶胶。

31接触传播易感者与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土壤接触时获得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伤口被污染,有可能患破伤风。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也可有可能获得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不洁性接触可传播HIV等。32直接接触指易感者直接与传染源接触,未经任何外界因素所致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的传播。32间接接触

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的传播,亦成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接触传播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常见于肠道传染病,以及癣、疥疮等皮肤病。

33消化道传播

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霍乱等。在新冠肺炎感染者粪便中检查出核酸阳性,所以不排除经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

34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35易感性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36易感人群(新冠病毒)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新型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早期报道以成人为主,近期亦有儿童和婴幼儿感染病例报道。有基础疾病的成人更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量有一定关系。37传染性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它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患者的依据之一。38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区域。39疫点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或者单个疫源地。40疫区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41自然疫源地指某些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来源:哈尔滨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

编辑:杜宗强

往期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bl/76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