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医儿科,不仅腹痛是积滞,腹胀是积滞,厌食是积滞,口臭是积滞,流口水是积滞,山根青、眼胞紫、舌苔腻是积滞;消瘦是积滞,肥胖也是积滞;腹泻是积滞,便秘也是积滞。而且,连咳嗽、哮喘、发热等肺系病症,汗多、惊惕、夜啼、口舌生疮等心系病症,眨眼、抽动、磨牙、抽搐、胁痛等肝系病症和五迟五软、遗尿、耳聋等肾系病症也全部或部分归于积滞。仿佛无积不成病,无滞难处方。不但中医医生如此,连妈妈们一进诊断室也积滞连天吼。不是面积、饺子积、抄手积、汤元积、米饭积,就是肉积、鱼蟹积、海鲜积,还有水果积、糕点积、奶粉积。只要有症状,总会在前一餐,或前一天所进食物中找到罪魁祸首。
为了迎合市场和妈妈们心理,厂家开发出许多化积滞口服液和颗粒剂型,大卖特卖。儿科大夫也唱响积滞之歌,博得妈妈们赞誉。
其实,目前形形色色的积滞被严重夸大。
“积滞”为“积”和“滞”。不妨试着发音拖长一些,多读几遍“积—”“滞—”,韵味就出来,内涵也就体会到了。积是堆积,积累。积不是指前一餐或前一天所食食物。那是正常进食量。“积”指的是多吃了,并且不能消化的食物。一定是多吃,才能堆积起来。今天的妈妈们恐怕没有强迫自己的宝宝在平常正常进食量基础上还要再灌喂的吧?所以,从病因“吃”来说,积食已经不如旧时代缺少吃,食不裹腹时普遍。“滞”本意为水流停止,病机中的滞指食物堆积后不能化掉,导致气机不通,中焦壅塞。
所以,积滞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运化功能受损,食物得不到彻底消化,停留在胃肠之中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
前提是脾胃功能不好,所以才会积食!
捏脊,是一个调理身体一个很好的操作方法!
再配合揉板门,对积食效果明显!
积滞还有更为广泛的意义。传统中医,不但饮食可以积滞,生理的气、血、阴、阳、津液可以积滞,病因的水湿、火、寒可以积滞,病理产物痰、(瘀)血、大便等都可以积滞。著名医家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开了万病归于积滞先河。他还发明越鞠丸,将化血积的川芎,化湿和痰积的苍术,化食积的神曲,化火积的栀子,化气积的香附子融为一个处方中,几乎治疗所有病症。
大家可以做以下操作,可以给孩子日常保健用,宝妈们可以学习一下!
01推脾经操作方法:1、一手将孩子拇指屈曲,另一手循拇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称补脾经。2、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脾经。3、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往返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功效: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化痰止呕。适应症状:1、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2、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3、治疗脾胃不和导致的饮食停滞、胃脘痞闷、吞酸纳呆、呕吐腹泻等;4、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可推补本穴。注意事项:小儿脾胃薄弱,多用补泻,体壮邪实者方用清法。02运八卦位置: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操作方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孩子的拇指,然后用拇指自乾宫起向坎宫施运至兑宫止为一遍,叫做顺运内八卦或右运内八卦。如果从艮宫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运至震宫止,周而复始的旋运,称为逆运内八卦。另外,在临床应用时还可根据具体的疾病和八卦各宫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在某个宫上进行顺或逆揉操作。次数-次。功效:顺运治寒,开胸膈,和五脏;逆运治热,降胃气,消宿食。主治:咳嗽、痰喘、胸闷、呃逆、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症。03掐五指节功能作用:镇静安神,祛风化痰,通关窍。位置:位于手背,五个指头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主治:惊燥不安,惊风抽搐,胸闷,痰喘,咳嗽,风痰,吐涎,腹痛,气血不畅,呼吸困难等。操作方法:一般用掐法、揉法等。掐法;用拇指甲掐3-5次,称掐五指节。揉法:用拇、食指揉搓30-50次,称揉五指节。捻法:用拇食指捏指节捻搓30次。可治扭挫伤引起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症。经常搓捻五指节有利于小儿智力发育,可用于小儿保健。屈伸法:用拇食指捏拿指节作屈伸活动约3-5次。04揉涌泉位置: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功效: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等。05捣小天心位置: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作用:通全身经络,清心火,发汗祛邪,安神,止惊,促进睡眠等。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06平肝清肺作用:用于呼吸道外感。手法: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沿着孩子左手食指和无名指的指腹面,从指根推向指尖。07顺时针摩腹作用:便秘,积食,内热08拿风池作用:感冒发汗、头痛、发热09退六腑位置:前臂尺侧,从肘横纹至腕横纹呈一直线。作用:凉血,止血,解毒,退实火引起的发热,消炎,消肿,化热痰等。手法:离心推—次。注意事项:此穴性寒,虚寒证者忌用。10捏挤大椎作用:用于感冒、发热。11分手阴阳位置:手掌根部,从小天心穴开始向两侧分推,为阴阳穴。只推向靠拇指大鱼际侧的为阳穴,只推向靠小指小鱼际侧的为阴穴。作用:平衡阴阳,消积食,化痰,帮助消化等。分推阳穴适用于体内“寒大”者;分推阴穴适用于体内“火大”者。手法:分推阴阳,用双手拇指指腹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操作2~5分钟。①分推阳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大鱼际分推2~5分钟。②分推阴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小鱼际分推2~5分钟。12清大肠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作用:止泻,清大肠热。手法:来回推(清法)3~15分钟,用于有些肠热,但肠热不是很明显者;离心推(泻法)3~15分钟,用于肠热很明显者。13掐四缝穴作用:用于厌食、积食。14揉肺俞作用:可用于肺炎、咳嗽。15下推七节骨作用:用于便秘、积食。16拿肩井作用:用于感冒、惊风。17分腹阴阳作用:用于腹泻、积食、便秘消化系统。18横擦小横纹位置:小横纹在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按摩手法:1、掐揉法: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本穴(可掐1次,揉3次),称掐揉小横纹。2、推法:用拇指面逐个纵向上下来回推本穴,或使患儿四指并拢,横向来回推本穴,称推小横纹。功用:开胸散郁,化痰涎。主要用于脾胃热结、退热,消胀,散结、口疮、唇裂、烦躁等症。19揉板门作用:板门为脾胃之门,可以通三焦,清虚热实热,治上吐下泻、脘腹痛。20揉足三里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21清天河水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呈一直线。作用:泻心火,安神,除烦,利尿,化热痰,退心火引起的发热等。此穴性凉,虚寒证者忌用。手法:向心推,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10分钟。不适用情况:①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②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③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④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⑤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手法轻重要注意:小儿推拿要临床正确使用轻重手法,必须注意四方面:1、推拿手法力度本身有轻重之异;2、不同病儿个体对手法的耐受性不同;3、不同的疾病需要轻重不同的手法;4、随着治疗的深入、病情的变化,即使同一病儿手法的轻重也应不同。这样才能使手法轻重,“各至其理,无过其道”。以上推拿方法适用于日常保健用,如果宝宝生病了,不可自行推拿,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诊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