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middot第六品安忍

修行,不一定非要在佛堂中念经念经,也未必是完整地修行

  第十一偈颂:不欲吾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反是。   先了解一下第十一偈“不欲吾与友”,我们在自己跟自己朋友身上有什么样的不欲呢?这里讲到世间八法中的四个;先是“历苦”和“遭轻蔑”,然后是“闻受粗语”和“闻受鄙语”,总共这四个。   我们要了解平常世间八法里面有讲到“得(利)”,是指得到一个利益或是财、供养等这些。就如得到吃的穿的等这一类供养的东西一样,得到的时候我们就会快乐。我们就在这个方面执着------我要得到,如果没有得到的话心里面就不能接受。(第十一偈)这里“轻蔑”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他轻蔑我的话,是认为我是一个不值得尊敬的人,没什么价值,就不会供养我们。如果人家不供养我的话,就变成我没有“得(利)”了,是不是?所以这个“轻蔑”等于就是“不得”(“衰”)的意思。(第十一偈)   这里(的用词)可能跟平常讲的世间八法用词上略有一点不同。   然后就是“苦”:平常我们解释世间八法的时候也对应的讲苦跟乐,苦就是说可能会害我们、打我们、杀我们……这些就是苦。   然后“闻受粗语”跟“鄙语”:闻受粗语就是面对我们、骂我们,这叫粗语;鄙语不是面对我们的,它是透过别人或者是在外面批评我们,这种叫鄙语,“闻受鄙语”是这样。说“粗语”时我们不能接受,好听的话我们就喜欢,这是(对应的)两个;然后“鄙语”是外面的人讲我们的话,一个是夸奖我们,一个是批评我们,这也是(对应的)两个……所以总共有八个,我们可以说有四个或八个不欲。   讲四个不欲的话,就是讲“(历)苦”、不得(“遭轻蔑”)、“闻受粗语”   和“闻受鄙语”,这些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八个的话就是加上它们的反面:我们原来能得到的当面的赞扬,结果得不到了,得乐方面被障碍,这是一个不欲;人家原本要给我们供养,结果被障碍了,又是一个不欲;人家原本想直接对我们表达感谢、想赞美我们的时候,结果又有障碍,令我们闻受粗语了,也是一个不欲;别人在大众当中要夸奖我们,但有人来障碍,这也是一个不欲---这样算的话就有八个(不欲)了。   那这八个或者四个,反过来放在敌人身上也是有一个不欲的,是不是?   敌人身上不可以没有苦,如果他没有苦的话我心里面不能接受;我没有得到供养,人家得到供养的话,我也不能接受;我闻受粗语,敌人没有闻受粗语,我也不能接受;我有闻受鄙语,敌人没有闻受鄙语,我也不能接受——像这样来算就是四个,当然它也可以分成八个。总的来看,我们都是从世间八法的角度来生起嗔恨心,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都是在轮回里面执着世间的法、轮回的法,我们的不欲就是这些,第十一个偈颂就是这样把它们给认出来了。

第十二偈颂: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前面我们讲了嗔恨心的四个因:苦、遭轻蔑、闻受粗语、闻受鄙语。   第十二个偈颂就是讲(对治嗔恨心的因时),苦这个方面我们怎么样对治呢?   首先要了解,我们是在轮回里面,所以当我们受苦的时候不应该产生不欲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它就是轮回嘛,轮回里面苦是正常的,苦是它的本性,所以这里讲“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轮回就是这样子的。   透过这样的思维,我们遇到苦的时候不要生起不乐。   另一方面要了解,还没有解脱之前我们都在轮回里面,那怎么样能够脱离轮回呢?我们的内心需要出离心的力量,才能够帮助我们脱离轮回;没有出离心的话,我们没有办法从轮回中脱离。想要让出离心一直能生起,就需要一直有苦出现,这样才能够保持一个好的出离心,令你往解脱的路上一直往前冲,才会有解脱。(第三句)这里讲到,如果没有苦的话我们就没办法生起出离心,所以要了解在轮回里面受苦对我们是相当有帮助的。   有什么样的帮助呢?就是它会一直不停的让我们生起出离心。我们对“无苦无出离”这个道理要好好了解啊!   反之如果我们在轮回里面没有受到打击,一直平平顺顺、很舒服的话,那你的出离心马上就会降下去了,结果就是你没有办法认真地走到解脱道上面去,所以这个道理特别需要了解。了解了以后,我们在受苦的时候心里面就不会有不欢喜或不乐受,不会这样。“故心应坚忍”,所以我们会忍,不会不欢喜,就是这个意思。   第十三偈颂: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讲修忍辱,对治嗔恨心就叫作忍辱。怎么样对治嗔恨心呢?(先要了解)嗔恨心怎么生起的。嗔恨心的因主要是内心里面的不乐或者是不喜悦的受,这个受让我们的内心生起嗔恨心。那我们这个不乐或是不喜悦的受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面对对境、遇到苦的时候就出现不乐受。对境遇到苦的时候,我们怎么样避免生起不喜悦或不乐的受呢?这是修忍辱或者对治嗔恨心的一个关键,此时我们要怎样思维呢?   (第三、四句)这里讲的“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是什么意思?   是说遇到苦的时候要了解,我们没有必要生起不乐或不喜悦的感受,为什么呢?如果有一个不乐或不喜悦的感受生起的话,它就等于没有解脱,我们变成好像是把解脱给排斥出去了。因为解脱等于断除烦恼,如果我们遇到苦的时候内心生起不乐的话,就等于嗔恨心的因就来了,随之肯定就会生起嗔恨心,也就会有烦恼。所以要了解,我们遇到苦的时候没有必要生起不乐。那我们怎么思维呢?“哦,不乐生起来的话就等于没有解脱了”。   如果遇到苦的时候,能认识到我没必要生起不乐——能够(做到)这样面对苦的时候,解脱的果位就会出现。   所以我们修行人要了解,遇到苦的时候我没有必要生起不乐,也没必要对它反感或恐惧,都没必要。“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就是说遇到苦的时候,我没有必要怕,没必要恐惧跟不乐,为什么呢?理由就是前面(第一、二句)所举的我们世间的两个例子,这个地方隆莲法师翻译的“遮苦行”比较准确(“为遮苦行好角斗,烧身断肢诸苦受,为无义事尚能忍,为求解脱复何恨”)。   一个(例子)是大自在天的佛母“遮苦行”(不是“苦行”),为供养这位佛母有人把自己的身体割了、烧了的;另一个(例子)伽那巴,是印度南方世间的一个比赛的名字,有的人为了伽那巴比赛也会把身体割啊烧啊——就举这两个例子。实际上这样做对今生也没有好处,对究竟也没有好处,完全都没有意义,就是“无端”的意思。“无端忍烧割”,这样都还是忍受,这么苦还是欢喜地接受,就举(了上面两个)例子。   人家无论对于今生还是对于究竟皆没有意义的苦都能接受的话,而我们通过对治嗔恨心不仅今生能够身心健康,修行很好还会令来世不堕三恶趣得人身,非常庄严又有智慧,(沿着这条)修行道路走的话,肯定能很快解脱,所以说(对治嗔恨心)无论为今世还是为究竟解脱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正如此处所说,人家连完全没有意义的烧、割身体都能接受,如果我们接受苦的结果对今世来说会身心健康、修行很好,对究竟而言将会有一个解脱等等,那么我们现在对于这些小小的苦——无论是人家骂我们也好,还是一点点身体上的苦——遇到这些灾难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接受呢?完全没有理由。所以我们遇到苦的时候更没有必要不乐或者恐惧了,就是这个意思。

  第十四偈颂: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前面第十三偈讲到:遇到这些苦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恐惧,我们要能够欢喜地接受。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欢喜地接受?这一偈颂就讲到,我们的心,它的一个特质是什么呢?它完全是一个习性者,就是通过串习它就会一直变化的。比如说,有一些人呢,心就这么善;有一些人呢,心就这么恶。这些都是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过去宿世串习的一个结果。这是心的一个特质。   这里讲到“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意思就是,我们的心如果有串习的话,刚开始的时候觉得难,但是后来,对它来说就变成非常容易。   这是肯定的,因为心本身的特质就是这样子。不会是刚开始的时候难,串习到后面也一直难,一直不会变,不存在这样的事情。所以这里讲“久习不成易”,意思是说刚开始的时候困难,串习到后面也没有变得比较容易,有没有这样子的事情呢?完全没有。这里讲“此事定非有”,因为它是心的特质,所以我们不用怕。无论怎么样难,我们的心串习的结果它肯定会变成容易,肯定能接受。这里前两句是讲我们的心识,它的特质就是这样子。   后面的两句,好像在讲菩萨,菩萨们面对像地狱这种苦的时候,一点都没有觉得可怕,完全能够接受。“大难亦能忍”意思是,一个菩萨面对这么大的一个苦难也能欢喜地接受。那这个是怎么做到的呢?刚开始的时候,从“小害”逐渐逐渐地串习而来。串习的结果呢,这个大的苦难也能够忍受。菩萨就是像这样做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无论面对什么样子的苦难,根本就不用担心我能不能欢喜地接受?因为我们的心的特质就是这样第十五偈颂:蛇及虻蚊噬、饥渴等苦受,乃至疥疮等,岂非见惯耶?

  第十五偈颂是用比喻来成立第十四偈颂讲的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   我们心的体性或者特质,是一个习性者。原来非常难接受的一个东西,通过串习它就慢慢地能接受,到后来甚至能自在地接受,根本不需要付出努力。心具有这种习性,在第十四偈就讲到这个道理,这里就用比喻来成立它:“蛇及虻蚊噬,饥渴等苦受,乃至疥疮等......”   比如说蛇,我们在电视上的地理节目看到,有些人被蛇咬以后慢慢地串习就能够接受,又能处理蛇毒,乃至对身体不会有影响;或者原来对蛇有恐惧,后来就变得没有恐惧,就可以接受了。还有,对于“蛇及虻蚊”   等咬我们的这种苦,如果能够慢慢串习的话,也会变得能够接受。还有我们的“饥渴”,肚子饿、口渴这些,通过慢慢串习它也可以接受。“乃至疥疮等”,身体的一些病,皮肤痒之类的,通过慢慢串习也会接受的。我们也可以举例,有时我们打坐或者坐在老师旁边,规规矩矩的时候,有时就会觉得头痒、背也痒......我们会去忍耐,几次以后慢慢地就变得能接受了,好像痒也不需要去挠它了。   这些都是通过串习就能接受的,这是我们都能够看见的东西嘛。我们通过心的串习能够接受痛苦的事例,见得太多了,所以这里讲“岂非见惯耶”。用这些比喻来成立第十四偈颂的道理。   隆莲法师的翻译里面提到“无义苦”--   不见蛇虫蚊蚋苦,或为饥渴等苦逼,或生疥癞身搔痒,诸无义苦久亦安“无义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这里举的这些例子的苦都是无意义的苦,而我们现在修行要接受的不是比喻里面的这些“无义苦”,我们是面对烦恼、对治嗔恨心,后面就会有解脱的果位,这就是非常有意义的,而比喻里面举的例子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对没有意义的东西都能串习、接受的话,那我们对有意义的这些事情为什么还不去接受呢?也看得到这个道理。

来源网络

什么是修行?修者,改也;行者,为也。所谓行为,包括身行、言行和意行。而修行,则是修改身口意错误之处——将颠倒的、被污染的身口意之行,修改为正确的、清净的行为;把由贪、嗔、痴所引发的一切痛苦的身口意之行,改为以慈悲、智慧、德能为念,利益一切众生的及为自己积攒福德智慧资粮的行为;把能招致种种痛苦的身口意之行,修改为能够带来现前和究竟安乐的行为。这样,才能称之为“修行”。总之,要将我们一生中所有身、语、意的造作转恶为善。

往期精彩文章

夏坝仁波切:没有了菩提道次第,就不会成佛!

夏坝仁波切:没有经过这样五道的修行,是成不了佛的

《现观庄严论》概略

圣三聚经(三十五佛忏悔文)配图

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是“菩萨”?

讲解供《曼荼罗》修法

“即身成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活的时候要为死亡做准备

夏坝仁波切:修行就是转变身、口、意

谁是万能的神?

夏坝仁波切:关于供护法的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bl/79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