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程闲谈
历史
《中国文字发展史—甲骨问世》
昨天,说到夏朝是“传疑时代”,其实不光是夏朝,在20世纪初中国的远古史都是“存疑”的,甚至中国一些学者都全部否认。比如胡适曾说过:“东周以前无一字可信”,顾颉刚也说过:“夏商周是完全不可信的,中华五千年是胡说八道”。包括司马迁的《史记》都被贬低的一文不值。但20世纪初,甲骨文的横空出世,不光以直接物证证实了商朝的存在,而且有效印证了《史记》《国语》《左传》等历史书籍的真实准确,甚至连《山海经》这些神话传说记载都有迹可循,给这些以实证为唯一的“疑古派”狠狠一记“耳光”。所以说甲骨文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年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真是名至实归。
遗憾的是甲骨文里并未发现任何关于夏朝的记录。包括“夏”这个字,一直是到周初才发明出现的。这也是让人颇为遗憾的事情,但不妨碍我们今天先谈谈甲骨文的发现。
剃头匠李成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甲骨文可能不止一次向人们传递过信号。可直到清朝末年,才被有效接收。甲骨文的问世,不得不从一个剃头匠说起。
据《甲骨琐记》当中记载,清朝末年,安阳小屯村有一个农民叫李成,以剃头为生。有一年夏天,李成患了疥疮,疼痒难耐。他无意中捡起地里一块白骨片,搓成粉末涂抹在疥疮上,疼痒竟然神奇的止住了。几次试验之后,他的疥疮竟然被治好了。
李成喜出望外,一心想发财的他把乡亲们扔掉的大量骨片收集起来,送到城里药店去卖。他告诉药店老板,这个骨片对治疗疥疮有奇效。药店老板就四处查证,终于在《本草纲目》里找到记载,说龙骨是古代爬虫动物的化石,能生肌防腐。于是,药店收下了这些“龙骨”。尝到甜头的的李成,就开始专门做起这个生意里,四处收集“龙骨”去卖,慢慢的当地村民也开始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有的为了卖个好价钱还专门把甲骨上文字磨掉。
这样一来,一块块“龙骨”或被成块入药或被研成粉末,成为救人的“神药”,一块块文化瑰宝就这样进了人们的肚子。历史的发现往往就这样偶然,甚至荒诞不经。这让我想起当时农民把兵马俑放到谷地里吓麻雀的场景。是好?是坏?我们无法评价。功也?罪也?我们说不清楚。
但好在“甲骨文”终于走出了泥土,离人们已经更近了。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那么谁将是那个发现的专家呢。咱们下次接着讲。
P.S.其实故事没有这样写的,没写到“节点”上就给停了。一方面是周末,在家写点东西真的费劲,孩子们在一旁闹翻天。另一个就是,自己一直觉得这真是个读图的时代,不会有人有耐心读你太多的文字(当然自己写的也不见得有人读),所以还是不写太多为好。
小程讲故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