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绪论部分重点总结必有考题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思辨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经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1)社会文化基础(2)科学技术基础(3)医药实践基础(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本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篇,约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医学贡献:①《内经》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理医学模式;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构建了藏象学说,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②建立了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③在疾病防治上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一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约成书于东汉,传说秦越人所作医学贡献:①补充《内经》的医学理论②对藏象理论中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③对“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3)《伤寒杂病论》张机(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医学贡献:①《伤寒论》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康复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述②《金匮要略》以脏腑论内伤杂病,对内科为主兼及妇、外科的40余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处方、用药等都有详细记载③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剂,“医方之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成书东汉,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医学贡献:①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②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1)《脉经》晋·王叔和著,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著作第一次系统全面论述24种病脉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浮、洪、芤….)提出了八组相类脉的脉象鉴别(浮与芤、弦与紧…)提倡“寸口脉诊”(2)《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成书公元年,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叙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3)《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①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②重于病源的研究,如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③在诸证之末附引导法,对疾病的诊断和病证论治起到推动作用(4)《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①详述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等②提出的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开创了中国医学理论学之先河2.宋金元时期(1)南宋·陈言(字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提出“三因学说”①外感六淫为外因②七情内伤为内因③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金元四大家3.明清时期张介宾、赵献可等医家重视命门理论张介宾:提出了“非阳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注重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温病四大家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重要种,分为16部60类中药学巨著清·王清任——《医林错改》①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②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③发展了瘀血理论④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1.机体自身整体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2.内外环境统一性(1)内环境统一性:人自身是一个整体。(2)外环境统一性: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一年有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故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对之人体,脉与之相应,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濒湖脉学》指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谓之平脉。”一日之内有昼夜晨昏变化,人与之变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季对疾病的发生有影响,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长夏善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昼夜的变化对疾病有一定影响,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地域环境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方傍海而居之人易得痈疡,南方阳热潮湿之地易生挛痹。《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发生与“饮沙水”有关。③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要遵循自然环境来防治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要遵循自然环境来养生,要“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提倡“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治疗疾病时,要做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①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李杲指出:“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有不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不绝。”处于战乱时期,身心受损。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对人的身心机能有重要影响。《灵枢·师传》指出“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李中梓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坚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常有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也随之而变。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蹙为挛。”《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③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主要通过影响人体的精神情志而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因而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

生理整体性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表1-1);表1-1人体生理系统简表Tips:心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Tips:人身“三宝”:精、气、神。

病理整体性

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形体的病变,包括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情志的失常,也能损伤形体而出现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诊法整体性

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如《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验舌诊病是一种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6.辨证整体性辨证是根据四诊而来的,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选方,选方用药,此为辨证论治的精髓步骤,辨证一定是整体衡量,而不能立足于局部。7.治疗整体性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主张“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立的治疗原则。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应科点拨:此考点为重中之重,基本上每年都考,尤其是当中的经典条文,更是考试青睐之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医的圭臬经典《黄帝内经》就强调天人合一、天人互感,人不是独立的人,人自身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如此认识才能更好的调整心身。故而在生理上、病理上、诊断上、辨证上、治疗上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中医一定要具备此等临床思维。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

1.证的概念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证候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反映了证候的时相性特征。2.病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3.症的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症是证的要素,一个一个独立个体元素。4.辨证的概念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辨证要辨病因、病位、病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向,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5.论治的概念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可分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个步骤。6.辨证论治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7.辨证与论治的相互关系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8.同病异治概念及应用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本质是病同证异。9.异病同治概念及应用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本质是病异证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体现,具体可以分为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选方,选方用药六个步骤,只要是一个真正的中医,具备中医的原汁原味的临床思维,就离不开此中临床步骤,因此是重要考点,尤其是各种概念的理解,一定得有深度。推考研人,官方最新5个重要提醒

荐中医综合报名班

力争不是梦

北中医血证考研经验

逆袭之路

研究生才有资格享受的福利政策

点“阅读原文”更多好课等你发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wh/72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