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多数居住在海拔米以上的高山或半高山地带,境内峰峦重叠、河川纵横、地形复杂、海拔悬殊、气候多变,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差异极为明显,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羌药曲合思柏(川木香)
羌医药以羌族文化为背景,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特有的羌文化基本理念、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羌族习惯、临床积累和探索发现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包括羌医“饶·依基”(石病学)、“赛米萨喜居·依基”(赛米管道学)、“革日杭”(四相学)、“尼核砒石依基”(黑白学)、“峇斯得·科斯层·吖扎特异”(三间学)、“峚苏·德尔思”(生命学)、苏卅(羌医辩算学)、“禾朵尔牟合·克尔嘎”(六脏八腑学)、没依基则氜思(预防学)等羌医药理论。
羌医认为,人体由石、水、火、气、血以及吉纳(精微物质)构成,外为躯体,内为脏腑,由粗细不同的管道相连通。人的生命活动主要依靠脏腑之间相互协调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来维持。自然界的基本物质是石、水、火、风,它们相互作用而构成世界,亦构成人体,化生气血水精微。同时,石水火风也是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主要病因。
羌医主要通过看诊、问诊、听诊、闻嗅诊、脉诊、摸诊、思想诊、峚实(体质诊)等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将上述诊病方法所搜集到的信息,运用羌医理论,分析其症状、体征,弄清病因病机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判断出病变部位和性质。根据诊断和辨证结果,最终确定相应治法。
羌医常用治疗方法有尼姑批扑车(挑刺)、依基萨德希斯(放病血)、部德系(打通杆)、鉌僖依基布尔禌(针灸)、依把悟依基赤贝(手法)、斯贝摸木玛(外敷羌药)、砂特(刮痧)、氜嚜斯贝悟赫露瓦(羌药浴)、氜嚜斯贝悟福吸得(羌药熏香)、滋·悟赤部(羌医水疗法)等,用药风格独特,医药合一是其特点。
采用内治法和外治法,其中外治法特别丰富。外治有放血疗法、刮治法、爆灯火疗法、气角疗法、滚蛋疗法、发泡疗法、佩戴药疗法、熏蒸疗法、抹酒火疗法、烧药火疗法、针挑疗法、外洗法、外敷法、拍击疗法、体育疗法、热烫疗法、精神疗法。
羌药禄莫玉
羌药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山峡谷区,种类十分丰富。据统计,羌族地区有草药种,民间习用药种,其中民间常用种,包括植物药种,动物药44种,矿物药种。羌药中用于风湿、跌打损伤和温补类居多,很多药材针对骨病有特效。羌族用药以鲜药为主。
羌药剂型有丸、散、膏、丹、药酒等。酒剂在羌药中使用广泛,药酒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软坚散结等作用,如“戎塔尔王·喜”“波斯·喜”“布日格·喜”等药酒。羌医与中医在用药方面存在许多同物异用。如漆姑草,羌医用鲜品治疗烧烫伤,而中医用于治疗漆疮等病;山桃,中医用种仁,而羌草医使用果实和叶。羌医与中医的常用药不一样,如中医常用的鹿茸、红花、桃仁、白芍等,羌医少用;羌医常用的鹿胎、鸡胆、羊皮、接骨丹、羊脑髓等,中医则少用或不用。
羌活(寺格):将羌活根部晒干、捣烂,成粉末状,用纸卷成卷烟状,平常用抽烟的方法,治疗风寒感冒、咳嗽、头痛、咽喉痛、四肢酸痛等症。
大黄(崇迪):将新鲜大黄的根,除去泥沙,洗净后用水煎煮40-60分钟,然后取出切成数片,热敷患处。治疗扭伤、无名肿毒、痈疽疮疡。
贝母(葛白):将挖出的贝母除去泥沙、晒干,磨成粉末,粉末用鸡蛋清(不要大黄)调匀后蒸,治疗久咳痰喘、咳嗽咳血、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
小叶杜鹃(窝兰巴):将小叶杜鹃的鲜叶、花、枝条新鲜捣烂外敷式干燥后备用治疗各种化脓性痈疽、恶疮、疥疮,有解毒消炎止痛作用,疗效较好。
卷白:全草。味辛、微涩、性平,有小毒。单味药生用于堕胎,配益母草、凤仙花子能通经避孕,应大剂量服,民间用于临床,疗效较可靠。
能胆:取新鲜式干燥熊胆2~6g,青稞15~20g,加1~2ml水调匀备用:治小儿惊痫、疮、恶疮、风虫牙痛。每次内服2-4粒青稞。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值班编辑
毛凯亮
值班主任
张海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