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不能再在一线冲锋陷阵,但我仍然想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虽然已离开医务岗位多年,年逾九旬的郭秀贞仍然把救死扶伤视为天职,把爱国爱党的精神根植于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人“为国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郭秀贞简介
郭秀贞,生于年1月,年投身革命,年2月入党,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福厦战役,-年获三等功、四等功和嘉奖一次;年获共和国解放勋章;年获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纪念章。解放后,医院、医院、医院宝山分院等单位从事一线医护工作,年12月光荣离休。作为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建党百年之际,一起来听她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望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
走上革命道路
年,我在陈毅元帅东进途中办的学校中第一次接触到革命思想,后受乡长引导,开始革命工作,主要在当地开展妇女、文艺工作,宣传、动员妇女从封建枷锁中解脱出来,参与解放战争和土地革命运动。在接受了红色思想熏陶后,我立志参军,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在那个年代女子出门抛头露面工作都会被视为伤风败俗,更何况参军,父亲把我偷偷准备好的背囊都扔掉了。幸而得到哥哥姐姐的帮助,逃出家门后,我不顾脚上起泡,一口气跑了20里路,到了交通站,再一路辗转走到解放区(江苏东台),义无反顾投身革命。
到解放区后,我一心想干自己喜欢的文艺宣传工作,但当时缺少大量的医护人员,组织上要求我进医疗队学救护,平日连挑个刺都害怕的我,在看到医院后,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在党的培养下,我刻苦学习医护知识,受寒打摆子发高烧,用油布包着取暖;跪在地上长时间给伤员打针换药,膝盖都肿了;身上长了很多虱子,瘙痒难忍。因国共战况激烈,培训未及一个月,我就被安排上战场救助伤员。七月大暑天,战士们伤口流脓,脓血里都生了蛆,看着触目惊心,但是想到为国家为人民流血受伤的他们,我觉得什么都不怕了。
芦苇荡的记忆
年的春天,麦浪滚滚,麦穗含苞待放,蚕豆花、豌豆花紫红间黑白,在微风中摇晃欢快点头。就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医院进行大扫荡大围剿,我们位处盐城黄家尖一带,南临通洋港,北面横着射阳河,东面是大海,四面受阻,医院基本没有武装力量,面临一个号称正规军的围剿扫荡,怎能相敌?
上级命令我们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将医护人员与伤员分成若干小组,医院隐蔽在老百姓家中。大家换上老百姓衣服,女同志包上头巾,脸上涂满锅底黑灰,相互检查看看像不像农家妇女,尤其我们的医务班长陈徕同志,带着一副镜片很厚的近视眼镜,高大的身材,扎上头巾怪模怪样的,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化装好后,大家各自挎个装满给伤员换药物品的竹篮,疏散开去照顾伤员。每当侦察员报告敌人从据点出来扫荡时,就赶紧把伤员转移到麦地里埋伏起来。形势危急时,我们将伤员转移到芦苇荡里,干粮都给伤员熬粥吃,我们去扒芦根吃,夜间借着柴火的光抓螃蜞充饥;把自己盖的被子撕成条状给伤员换药做绷带用;夜间在地上铺着老百姓用芦苇编的凉席,身上盖的是ー小片ー小块像猪渣样的棉花毯块,大家挤在一起御寒;风吹雨淋,大家身上都长了虱子,疥疮,我们戏称“革命虱子解放虫”,在这样艰苦的条件里,坚持着与敌人周旋。随着豫东战役的打响,蒋介石调黄百韬兵团去增援,才使我们躲过了这场敌人的疯狂扫荡。
在芦苇荡躲藏的日子里,我们经常要带着伤员转移,记得有一次,我背着断腿的战士转移,但因为矮小的个子不能承重,下船时摔了一跤,想到让伤员挨痛了我忍不住哭了,但他却不顾伤痛反过来安慰我。
当时我们六队的朱彩同志,在敌人搜捕时,为掩护伤员,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她向着伤员躲避的反方向奔跑,最终被捕。敌人在大冷天扒掉她的衣服,让其受尽酷刑,要她供出埋伏的伤员,她坚贞不屈,始终没有开口,敌人竟残酷地将她活埋了,土埋到脖子处,她还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牺牲时年仅23岁。
党员永远走在前列
年,大部队挺进福建,敌人开着装甲车逃离,我们翻山越岭急行军进行追击,鞋底都被磨穿了,有些战友因为太累了,不慎跌入山崖牺牲,有些人不堪其苦当了逃兵,我在最累时咬牙坚持,边行军边瞌睡,生怕掉队紧紧拉着马尾巴,整整走了一个月才到达福建。在战场上见证了战友的牺牲和得来不易的胜利,我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年我光荣地入党了。此后,我一直在福建部队工作,直至年底调回上海。
当时,医院里很少有党员医生,我始终服从组织安排,让我去哪就去哪,医院、医院、医院等单位,白天工作,晚上组织学习。在全国上下支援三线建设时,组织上要派我去贵州支援大三线建设,当时我爱人在西安工作,孩子也还很小不能跟着去,但我和爱人商量后,还是义无反顾地服从组织安排。虽然后面因工作调动,未能成行,但我始终认为党的工作应该排在第一,共产党员面前没有困难,永远服从组织安排。
回顾战争年代那段血雨腥风的经历,前方的白衣战士们,跟随着将士们浴血奋战在战壕里,一有中弹倒下的战友,就毫不犹豫地从战壕里冲出去抢救包扎,把伤员抬下火线,哪里顾得上枪林弹雨正在身边头上穿梭。有时抢救失血过多的危重伤员,急需输血,白衣战士首先争当献血者,个个争着伸出手臂,我本人也曾三次献血共毫升。在整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有无数的白衣战士为抢救伤员献出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和宝贵生命。我永远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战争虽然残酷,但我们始终抱有必胜的信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必将属于我们,我们将坚定地永远跟党走下去。
同心同志相携一生
在金门战役中,我认识了相携一生的革命伴侣,我的老伴陶文照教授。陶文照,生于年12月,年8月投身抗日革命,年5月入党,曾参加兴化战役、攻打邵伯、七战七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福厦战役。解放后,任第二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返聘教授,曾在二军大荣立二等功、先进教学工作者、五次军内科技进步奖。年11月光荣离休。
陶老师参加抗日战争时只有15岁,初中毕业就报名参军,接受组织安排在苏中二分区卫校集训,为他的政治成长和业务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成绩优秀,业务突出,毕业时就入了党。16岁奔赴战场,分配在苏中军区特务三团一营,参加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解放兴化城。
年8月28日晚,陶老师所在部队与兄弟部队以7个团的兵力攻打兴化城。由于该城四面环水,战士们乘坐的小木船被敌人密集的炮火打得千疮百孔,鲜血染红了宽阔的护城河水。经过拼死搏斗,部队强攻到城下,突击队冒着炮火,架设云梯对城门发起了顽强的进攻。敌人借助有利地形和精良的装备,居高临下疯狂抵抗。经过三天四夜激战,全歼日伪军近人,最终解放兴化城。
陶老师是幸运的,他和战友们在前线抢救伤员,有一次日本鬼子的小钢炮打过来,全班同志都牺牲了,只有他被埋在泥土下,幸存下来;在另一场战斗中,他的同学赵忡诗同志从战壕里冲出去抢救伤员,中弹当场牺牲,他的同班同学中,有6位同志牺牲在战场上。
年9月,陶老师考入第二军医大学学习,因埋头苦干,积极参加支部工作,被评为品学兼优的优秀学员,荣立二等功。年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毕业后留校任教。在离休后的23年中,陶老师还是坚持学习和工作,笔耕不辍,发表专业论文和书籍,主持两个实验室工作,四个课题研究,义务培养了数十位研究生,获先进离休干部和先进党员称号。
★
★★★
★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和陶老师从医数十年,始终没有忘记这一使命。年抗疫期间我们向红十字会捐款3万元,支援抗疫工作。忆往昔峥嵘岁月,我对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从未后悔,我骄傲于曾经和前线冲锋陷阵的战士们一起,把自己全身心融进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我将始终做到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相关链接
原标题:《老兵永远跟党走
郭秀贞:救死扶伤践行使命为党为民奉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