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好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lx/191121/7628437.html3月14日是农历二月二,民俗流行吃芥菜饭。温州俚语有云:“二月二芥菜饭,吃爻弗会生瘑疠。”瘑疠,即指疥疮,是一种多在指缝间发作的传染性皮肤病。瘑疠一词,温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作“瘑痨”。瘑即是疥,汉《吴越春秋》有载“瘑疥,皮肤之疾,不足患也”;痨,《说文解字》“朝鲜谓药毒曰痨”,《广雅》“痨,痛也”,这指的是因药而产生的痛感,后世又有痨病义,“瘑”“痨”二字差之远矣,除现在的字音与温州方言相近之外,并无合成“瘑痨”一说的根据。痨,最早应是根据方言音造出来的字,汉代扬雄《方言》曰“凡饮药、傅药而毒,南楚之外谓之剌,北燕、朝鲜之间谓之痨”,《方言》记载的是不同地区方言里的同义词比较,“痨”字是北燕、朝鲜的方言音。此后《玉篇》有释“痨,痨瘌”“瘌,亦痛瘌也”,《说文》载“楚人谓药毒曰痛瘌”,可知古人已将“剌”加“疒”成“瘌”字,而“痨”与“瘌(剌)”义同音不同,书面资料中尚未出现“痨”与疥疮的联系。疥疮,古时称作“瘑疥”,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有“治瘑疥百疮经年不差方”,北宋《证类本草》有“疗瘑疥及癞疮”方等,疥疮的症状与痛瘌不同,故不可说成痨。此后的《广韵》《集韵》中,痨与疥疮之义仍相隔相远,不能通用。反而与痨同义的瘌,在《集韵》已与癞并作一条解释:“瘌、癞,说文谓楚人谓药毒曰痛癞,一曰伤也,疥也”。也许是本地专家学者以音求字,凭借方言中的(劳)的音找到“痨”字,又以为是“痨”通“瘌”,“瘌”又通“癞”,便将写作“瘑痨”,多年来约定俗成沿用至今。不过痨虽能通瘌,但却不能与癞相通,“瘑痨”一说颇为牵强附会。笔者求索音韵训诂之书,猜测应为瘑疠。在历史的进程中,汉语的字义与字音都在不断地转变,疠的字音到隋唐期间已变作,故再造“癞”字以区别,二字侧重不同——疠原有毒疮、恶疾、瘟疫义,后多指恶疾、瘟疫,癞多指疮、疥。查阅现存的古籍,疠在文学作品(诗词)中多为瘟疫义,在医书中多作疥义用,甚至就有“瘑疠”的说法。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虫居胴肠中令人生痈疽、疥癣、瘑疠……”后世医书多有沿用此说,不过将瘑疠换成瘑疥。可见“瘑”“疠”“疥”三字都是疥疮义,说成瘑疠或瘑疥都是一样的。再由语音的转变来看,瘑的隋唐音,董同龢、王力等语言专家均拟作,今温州话里已脱落元音变作,而疠的唐宋音作癞,癞在汉语里使用频率不高,故而能长久地保持原音,温州话中的音随着历史发展脱落了,口型由开到半开,变作变作,字音也转为(瑞安腔里又由半开到半闭,转为),这都符合语音的变化规律。“瘑疠”一词既是历史中已有的记载,在语音中又能对应,方言中的一词当是瘑疠无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