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王安石的前世是一只獾

古人好谈因果,尤其好谈前世今生。如岳飞岳元帅被说成是大鹏金翅鸟,寓意统帅千军,英气逼人;包拯包青天被说成是吊睛黑大虫,寓意身正严明,为民除害。

而令人纳闷的是,同样大名鼎鼎的宰相王安石,却被人说得不伦不类,说他是一只獾。这个寓意不明的说法,实在令人困惑。

出生即有谣言“真身”曾被识破

跟王安石差不多同时代的邵伯温,在他的名著《邵氏闻见录》中说过,“王荆公(王安石后被封为荆国公,故有此称)之生也,有貛入其室,俄失所在”。

比邵伯温稍晚一点的郑景望,在《蒙斋笔谈》中也提过,“荆公初生,家人见有獾入其产室”。

这两则出处讲的是一样的故事,即王安石快要出生的时候,有一只獾跑到其母亲产房,结果却再没见出来,随后王安石降生。獾去了哪里?不言自明,当然是投胎成为王安石。

流言传播开来,于是在两宋时期,很多人相信王安石的真身就是一只獾。

而且更为玄乎的是,蔡京之子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信誓旦旦地说:他曾听父亲讲,王安石的野獾真身有次还曾被一名叫李士宁的“异人”识破过,于是王安石就有了一个后来被他的政敌酒酣耳热之际呼来唤去的名字——獾郎。

对于獾这一物种,现代人可能都很陌生,根据字典里的解释,獾也叫狗獾、欧亚獾,是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鼬科。其长相跟非典时曝得大名的果子狸相似。总之,与岳飞的大鹏金翅鸟、包拯的吊睛黑大虫,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

既然如此,时人为什么都深信那么能干那么有为的王安石就是一只獾呢?事情恐怕还得从头说起。

小时长疥疮留有后遗症

之所以会有关于出身的玄妙流言,第一个原因就是王安石显著的相貌特征。

宋神宗时,三朝元老张方平曾向皇上谈起过小时候的王安石,他说“有一次我去王家,见到王安石。那时候他还是个孩子,穿着短粗布褐衣,全身长满了疥疮,正在打扫庭院,颇像一个苍头。”

要知道,疥疮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属于皮肤顽疾,即使治愈,成年后也难保不留疤痕。所以,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在《坚瓠集》里说王安石“肤理如蛇皮”,很可能就是当时的后遗症。

再加上王安石天生长了一张大黑脸,以至于关心他的人错以为他“印堂发黑”,身体有病。可旁人提醒他去看医生时,王安石却说:我早就看过医生了,这是天生的黑,不是病。

后来,门人便为王安石弄来洗脸的猪板油、澡豆、芫荽,一心想帮主人清洗洁净。谁知王安石颇为恼怒,说了一句非常高妙的话:“天生黑于予,芫荽其如予何?”既然老天赐我一副黑面孔,这些东西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看到王安石铁了心要将黑色进行到底,门人也只能徒唤奈何了。

所以,皮肤颇有癞疮,加上肤色发黑,这两个外貌特征,可能也招致了世人给王安石的绰号。不过这些都是表象,真正让他的政敌对手“坐实”他是一只獾的,恐怕还是其特立独行的品性。

剑出偏锋不走寻常路

话说在崇文抑武的宋朝,对读书人格外优待。王安石是庆历二年(年)的进士,当时以第四名及第被授予淮南判官一职。

按惯例,一届任期满后,进士出身的官员可向朝廷献文,求试馆职,也就是在中央担任文书工作。因为接近最高决策层,机会很多且地位尊崇,随时可获大用,故而当时的士人基本上走的都是这一捷径。但王安石在满届后,却并没有援引这一惯例,而是主动要求调到地方任知县。

待他再次满届后,同僚们都认为,他这回应该回京了吧。谁知,王安石照样再次要求外任,根本没有进入中央的打算。

这一独特之举,一下子引起朝野轰动。对官场现实有些想法的人们,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个不寻常的年轻人。宰相文彦博称他“恬退”,与当时的“奔竟之风”形成了鲜明对比,希望朝廷破格提拔;大文学家欧阳修也一再保举他来中央担任言官。

可王安石竟然还是老样子,谁的账也不买,一推再推,以至于最后到了“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卑于美官,唯患其不就”的地步。

这样的“恬退”,让王安石声名远播。神宗在学童时代,就深知王安石的大名,还是颖王时,他的记室参军韩维就经常与他一起对讲,每当韩维有精彩言论得到褒奖时,他总是谦虚地说:这不是我的观点,是我好朋友王安石的观点。年长日久,颖王对这个只闻其名不识其面的人早就神交已久,心向往之。

等到正式即位,这位神宗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远千里把王安石召来,询问国家大事。熙宁元年(年),这一对君臣第一次奏对时,王安石便语出惊人。

神宗问他: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择术为先。神宗接着说:像唐太宗那样如何?王安石说:要做就做尧、舜,做什么唐太宗!

王安石这几句回答,把年轻的神宗震惊到了。在神宗的世界观里,唐太宗就已经是人君的极限,而这回,他一向崇敬的王安石居然搬出了尧舜。惊讶了半响后,神宗说:你对君主的要求可真高,我觉得自己很难做到让你满意,以后你就尽心尽力的辅助我,让我们一同来实现这个理想吧。

君对臣有知遇之恩,臣也当尽力而为。彼时的王安石遇到了信任自己的君主,自然也尽职而为。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开始,便有了后来让王安石饱受诟病的变法。

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重看历史,王安石变法确实功不可没。正是他大刀阔斧推行的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充实了国库。但另一方面,也是这场变法,遭到了无数人反对,甚至把王安石逼到了整个士大夫的对立面。

比如,翰林学士范镇连上三疏力言青苗不可;三朝元老文彦博极言市易法与下争利;御史中丞吕公著请罢新法;御史程颢、谏官范纯仁(范仲淹之子)等皆言新法扰民……

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苏轼、程颢、朱熹等,几乎每一个今人听来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都对新法持有异议。

(王安石变法内容)

而除了朝中诸臣的反对,就连王安石自己的亲弟弟王安国回京述职接受神宗召见时,也说他哥哥“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天下汹汹不乐新法”。

但即使异议重重,自己认准的事,无论多难,特立独行的王安石都选择了坚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至死不渝。

于是乎,怨念四起的时人们不禁窃窃私语,这样一个人还是普通人吗——

由此,很多人选择相信,这个面部黢黑、皮肤如蛇、行事另类、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人绝非善类,那是什么呢?好吧,就当他是一只獾吧。

转载请注明来自凯风清韵(ID:kaiwind-qingyun)

投稿邮箱:kaiwind

sina.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权威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wh/10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