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彭华
出版时间:年7月
定价:58元
页数:
编辑推荐
??燕国是存世时间仅次于第一名卫国的姬姓诸侯国,是先秦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国是姬姓周朝分封在北部边陲的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存世八百余年,最后灭于秦。燕国现存史料稀缺,地处边陲,地理环境复杂,古国与古族汇聚互动,其历史文化研究是复杂的学术工程。本书即是在传世文献基础上,利用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试图复原两三千年前的燕国历史文化风貌。
??广阔时空界限与立体视野,纵向与横向构成“整体史”研究。
利用文献和考古资料,向上溯及燕地史前史,往下追踪至秦末汉初。“纵向”详尽论述了燕国从开国到灭亡的历史,“横向”细致梳理了燕国经济、政治、古族与古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与史载人物,在现有可资利用的成果基础上,最大程度再现了燕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历史学与考古学、古文字学相互资证,民族学与人类学资料相互发微。
充分吸收近年来所公布的新资料和推出的新成果,利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相互资证并发微,或修正错讹,或推出新解,或仅备一说,谨遵“多闻阙疑”的治学传统。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纵横开阖地论述了燕国八百余年(公元前11世纪中叶-公元前年)的历史文化,全方位地揭示了“燕国历史文化”的种种内涵。纵向而言,举凡燕地的“考古学文化”(西周封燕之前)以及燕国本身的历史(开国、发展、强盛、衰落及灭亡),都巨细无遗尽入彀中;横向而言,举凡燕国的经济、政治、古族与古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史载人物,都有细致入微的叙述与讨论,令两三千年前的燕国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彭华,字印川,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贵阳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项目成员。著有《燕国史稿》、《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等,编有《王国维儒学论集》。
目?录
序
绪论
上编
第一章?燕地的自然环境
一、 地形和气候
二、 岩石和泥土
三、 动物和植物
四、 矿产资源
?
第二章?燕地的考古学文化
一、 旧石器时代
二、 新石器时代
三、 夏朝时期
四、 商朝时期
五、 周朝时期(封燕之前)
?
第三章?开国时期(西周—春秋)
一、 召公其人
二、 周人封燕
三、 “春秋事语”
四、 所谓“南燕”
?
第四章?发展时期(战国)
一、 对外关系
二、 迁都于易
三、 禅让事件
四、 伐燕行动
?
第五章?强盛时期(战国)
一、 破燕之后,昭王即位
二、 励精图治,礼贤下士
三、 苏秦入齐,为燕反间
四、 乐毅伐齐,势如破竹
五、 破胡置郡,修筑长城
?
第六章?衰落时期(战国)
一、 田齐反攻
二、 燕赵战争
三、 荆轲刺秦
四、 国破家亡
?
下编
第七章?经济制度
一、 农业
二、 畜牧业
三、 手工业
四、 商业
五、 建筑业
六、 交通
七、 城市
八、 人口
?
第八章?政治制度
一、 官僚机构
二、 封建制度
三、 封君制度
四、 军事制度
五、 法律制度
?
第九章?古族与古国
一、 有易氏
二、 孤竹
三、 令支
四、???国与箕国
五、 蓟国
六、 韩国
七、 鲜虞—中山
八、 屠何
九、 俞人
十、 秽貊
十一、 山戎—北戎—无终戎
十二、 代
十三、 林胡—东胡—楼烦
十四、 其他
?
第十章?思想文化
一、 语言文字
二、 思想理论
三、 文学艺术
四、 科学技术
?
第十一章?社会生活
一、 衣食住行
二、 婚姻丧葬
三、 宗教祭祀
四、 民风民俗
?
第十二章?燕国人物
一、 国君
二、 宗族
三、 封君
四、 大臣
五、 义士
六、 方士
七、 诸子
八、 其他
?
附录
一、燕国世系表
二、燕国大事年表
三、甲骨文、金文著录书目及其简称
四、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精彩章节
第六章??衰落时期(战国)
?
燕昭王治下的燕国,堪称全盛,故史籍有“全燕”、“钜燕”之说;后继者若能踵武昭王,并发扬光大,那么燕国嗣后的发展将不可限量。但是,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美好的“历史的假设”而已,后来的历史事实无情地颠覆了这一美好的假设。燕国自昭王以降,国势逐渐衰落,直至一落千丈、日薄西山,终亡于秦。
一、 田齐反攻
惠王中计
正当乐毅在前线冲锋陷阵、大军势如破竹之时,燕国后院却顿起变故。在位三十三年而又颇有作为的一代贤君——燕昭王逝世了。继位的是燕昭王的儿子(即燕惠王),这一年是公元前年。
燕惠王为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齐军统帅田单闻讯后,心下窃喜,乃行反间计于燕,宣言说:“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史记·田单列传》)燕惠王果然中计,随即解除了乐毅的兵权,以骑劫取代了乐毅。乐毅情知不妙,便奔走赵国。
田单复国
田单见反间计已然奏效,兴奋之余,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又一步一步地设下圈套,让骑劫也一步一步地钻入圈套而不自觉。
田单先是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盘桓翔舞于即墨城池上空,随后俯身下食,“燕人怪之”。田单于是扬言,“神来下教我”,又令城中人佯称“当有神人为我师”,并且“每出约束,必称神师”。田单此举,其目的有二:于齐而言是稳定军心、自壮军威;于燕而言是迷惑敌人、瓦解军心。接下来,田单又扬言:“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果如其言,尽劓齐国降卒之鼻。田单后又扬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人于是又掘墓焚尸。齐人目睹燕人劓鼻、掘墓、焚尸,莫不痛哭流涕,怒火万分,急欲出战。经过这两次考验,田单深知齐人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史记·田单列传》)。
为了进一步迷惑燕人,田单令甲卒皆伏于内,而使老弱女子登城,并派遣使节约降于燕。燕人以为齐人已无斗志,都欢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余镒,派即墨富豪献与燕将,“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妻妾”,燕将大喜,一一答允,“燕军由此益懈”。田单又收得牛千余头,悉披以五彩龙文之缯衣,缚兵刃于牛角,束油脂芦苇于其尾。凿城数十穴,夜纵牛,烧苇端,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火牛怒奔燕军,燕军大惊,视牛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壮士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震恐大骇,纷纷败走。齐人夷杀燕将骑劫,又追亡逐北至于河上,所沦陷的七十余城复属齐国(《史记·田单列传》)。这,就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火牛阵”。
齐人于是迎襄王于莒,入居临淄(今山东临淄北)。齐王封田单于安平(今山东临淄东北),号安平君。齐人复国,任命田单为相国。
燕人这一败,将燕昭王、乐毅、苏秦等人苦心经营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大好功业尽皆付诸东流水。真可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付了东逝水,空悲切。
乐毅拒召
乐毅奔走赵国后,赵封之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燕惠王对当初以骑劫代乐毅后悔不已,又怨恨乐毅降赵,担心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于是派人责让乐毅:“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回顾了燕昭王礼贤下士,信任、重用自己的知遇之恩,以及伐齐行动的势如破竹,“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磿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然后又述说自己之所以要离燕归赵的原因,“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又以乐毅子乐閒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最后卒于赵。
公孙操弑君
燕惠王七年(前),燕相成安君公孙操弑杀燕惠王,拥立其子为武成王。这一年,秦、魏、楚、韩以“定乱”为名,趁火打劫,共伐燕国。
二、 燕赵战争
就燕国所处的军事地理位置而言,北边胡狄,东接田齐,西连强赵,曾经一度弱小,“东不如齐,西不如赵”(《战国策·燕策一》)。但经过燕昭王、苏秦、乐毅等人的苦心经营后,北破东胡,筑长城,置五郡,基本上解决了胡狄扰边的忧患;又东败强齐,虽然功亏一篑,但元气大伤的齐国,一时难以对燕构成威胁;唯独西边的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势力大增,南征北战,国力大振,俨然一介大国、强国,不可须臾小视。
面对这样一种“国际形势”,聪明而睿智的燕国决策者,本来应该力求和好于赵,建立友好的睦邻关系。关于个中利害关系,深具远见的苏代(苏秦之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引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力陈赵勿伐燕的理由,“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战国策·燕策二》);而就与燕的距离而言,秦远赵近,赵之攻远较秦之攻更为近便,“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史记·苏秦列传》)。
但非常遗憾的是,深谋远虑如燕昭王者,大智大勇如苏秦者,能征惯战如乐毅者,或仙逝,或殒命,或远遁;继位的燕惠王、武成王、孝王以及末代国君燕王喜,多乏善可陈,也没有真正能辅助得力的臣僚。于是,燕昭王之后的燕国,几乎是江河日下。而错中之错,恐怕莫过于挑衅西邻赵国,发动燕赵战争,使两国兵燹交迭,落得个两败俱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得“渔翁之利”的是东面的齐国(小利)和西面的秦国(大利)。
田单攻燕
燕武成王七年(前),燕国封君高阳君荣蚠(宋人)率兵攻赵。赵孝成王以割让济东令卢、高唐、平原陵三城予齐的代价聘请齐人安平君田单为将,由他率军还击燕人。田单此次还击,一举拔燕之中阳(今河北唐县西)。
燕拔昌城
公元前年,前后历时长达三年之久的长平之战终于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括战死沙场,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史记·秦本纪》、《赵世家》)。赵国元气至此大伤。而就在此时,燕国于赵有不义之举。公元前年,赵国抵抗秦国的邯郸保卫战尚未结束,赵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竟然率领原燕国之众叛归燕国(《史记·赵世家》)。此举无异于落井下石,见死不救。
燕国于赵非但“不义”,而且“不仁”。燕孝王二年(前),燕国或许是想趁火打劫,派兵进攻过赵国的昌城(今河北冀州区西北),五月而拔之(《史记·赵世家》)。昌城去燕下都有数百里之遥,业已深入赵国腹地,逼近沙丘宫。
公元前年,秦昭王任用范雎为相,并采纳了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即先进攻邻近的三晋,暂时置远方的齐、楚不顾。而燕国在这之后发动燕赵战争,业已落入秦人之彀,无异于帮秦之忙而砸己之脚。
赵败燕师
燕王喜四年(前),燕相栗腹至赵约欢,以五百金为赵孝成王祝酒。栗腹在赵国耳闻目睹了赵国长平之战后的“凋敝”情景,认为有机可乘,返国后禀报燕王:“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为壮,可伐也。”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閒,乐閒劝燕王不要进兵赵国,“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燕王说:“吾以五而伐一。”乐閒仍然认为赵国不可伐。燕王怒火中烧,执意要伐赵;而群臣也都认为赵可伐。但大夫将渠仍然忠言进谏,先与人五百金通关约交,后又起兵攻伐,这是不祥之兆啊,出兵必不成功;但燕王不听。
这一年,燕起二军、车二千乘伐赵,一支由栗腹统帅攻鄗(今河北柏乡北),一支由卿秦统帅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燕王也自将偏师随其后。赵国也随即起兵迎击,廉颇击破栗腹于鄗,乐乘击破卿秦于代,燕军大败而逃。廉颇率军一路追击,赵国大军挺进五百余里,直至围困燕都。
燕国招架不住,派人请和。赵不答应,说非得让将渠来“处和”才肯罢休。而此时乐閒已奔走赵国,燕王便以将渠为相以处和。这样,赵军才解围而去。
燕赵三战
燕国两度进攻赵国,大大激怒了赵人;而赵国一战得手,便连年反攻。次年(前),赵将廉颇、乐乘再度进围燕都,燕馈以重礼求和,赵方解围而去(《史记·赵世家》、《乐毅列传》)。公元前年,赵将乐乘又围攻燕都。公元前年,赵派廉颇、延陵钧助魏攻燕(《史记·赵世家》)。
燕赵易土
燕赵连年交战,秦国乐不可支,相继于公元前年拿下韩国的上党,又“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史记·秦本纪》)。赵国迫于秦的压力,不得不于燕王喜八年(前)与燕易土。赵以龙兑(今河北满城境内)、汾门(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区西易水之北)、临乐(今河北固安西南)易燕葛(即阿,今河北徐水东南)、平舒(今河北大城)、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等地(《史记·赵世家》)。
李牧攻燕
李牧,赵北方良将,曾经驻守代和雁门备匈奴,平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使匈奴十余年不敢近赵边。燕王喜十二年(前),李牧攻燕,拔武遂(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区西北)、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
庞煖攻燕
剧辛曾经居赵,与庞煖友善,后仕于燕。燕王喜十三年(前),燕见赵数困于秦,廉颇奔魏,庞煖为将,欲乘赵弊而攻之。燕王喜问于剧辛,剧辛说:“庞煖易与耳。”于是,燕王派剧辛攻赵。赵派庞煖还击,擒杀燕将剧辛,取燕师二万。《鹖冠子·世兵》对此评论说:“自贼以为祸门,身死以危其君,名实俱灭,是谓失此不还人之计也,非过材(计)之莿(策)也。……是剧辛能绝,而燕王不知人也。”此事对燕国危害甚大,《韩非子·饰邪》直截了当地说,“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不知人而用之,祸莫大焉!同一年,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
燕王喜十九年(前),赵派庞煖攻燕,取狸(今河北任丘市东北)、阳城(今河北唐县东)。秦以救燕为名,派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取阏与(今山西和顺)、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安阳等九城。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三十年(前—前)中,燕赵之间的战争就有九次之多。燕国在关键的战国后期,出于“错误的决策”,发动了数场“错误的战争”,可悲可叹!而与赵为战,燕国是败多胜少(一胜八败),常常是得不偿失,空耗国力,可怜可笑!燕国在战国后期的迅速衰落,与这数次燕赵战争不无关系。
?
三、 荆轲刺秦
秦军兵临易水
公元前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韩王安。公元前年,秦将王翦率军攻击赵军,一举大获全胜,杀死赵军统帅赵葱,颜聚逃亡,邯郸沦陷,赵王迁被俘。赵公子嘉率领其宗族数百人惶惶出奔代,自立为代王,苟延残喘于边陲之地。
但秦军并没有就此罢兵回师,王翦仍然引兵北上,屯军于中山以临燕。穷途末路的代王嘉与燕合兵,屯军于上谷。因秦国内“大饥”,两军才暂时处于对峙状态。
太子寻机复仇
秦军兵临易水,燕国可以说是危在旦夕。身为燕国太子的丹,患秦兵逼境,急急派遣荆轲、秦舞阳入秦刺杀秦王,在历史上演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荆轲刺秦”故事。但这中间有一则插曲需要略费笔墨叙述一下。
太子丹(?—前),燕王喜之子,名丹。曾在赵国为质,与出生在赵国的嬴政(赵政或赵正,即后来的秦始皇)交往甚厚。嬴政回国被立为秦王后,太子丹又质于秦。但嬴政待丹无礼,怨恨满天的太子丹忍无可忍,便于公元前年逃归燕国。
归国之后的太子丹,一直筹划着如何报仇雪恨。太子丹曾经就此事询问其傅鞠武(一作麴武)。深谋远虑的鞠武规劝太子要从长计议,应该先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和匈奴,然后才能图谋报秦仇。但太子丹急于报仇,认为鞠武之计旷日弥久,令人着急心闷,恐怕难以等待。太子丹和盘托出“刺秦”计划,鞠武无奈,但仍然语重心长地对丹说:“太子贵匹夫之勇,信一剑之任,而欲望功,臣以为疏。”报仇心切的太子丹不愿采纳鞠武的忠告,万般无奈的鞠武便举荐田光接替自己,之后便飘然身退。(《燕丹子》卷上)
田光被鞠武举荐给太子丹后,受到规格极高的礼遇。田光自以为已经衰朽,不能再为太子的复仇计划尽力,向太子丹保荐了勇士荆轲。田光随即自杀,一则明其至死不泄密的立场,二则以死激荆轲。
荆轲(?—前),或说字次非(《博物志·异闻》),祖籍齐国,后徙居卫国,卫人称之为庆卿。卫国灭亡后,他又来到燕国,燕人称之为荆庆或荆叔。荆轲与善击筑者高渐离友善,二人常饮酒作乐,歌于市中。荆轲“好读书、击剑”,“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史记·刺客列传》)。田光推荐他入见太子丹,受到丹无微不至的礼待,被尊为上卿。
公元前年,秦军兵临易水,太子丹认为若再不实施“刺秦”计划,将悔之晚矣,便与荆轲谋划如何刺杀秦王。荆轲一针见血地指出,“刺秦”计划要实施,必须具备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一是进献秦国降将樊於期的首级以取信于秦王,因为樊於期战败来降,得罪于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二是进献燕国督亢地图,因为督亢(今河北涿州市、易县、固安一带)是燕国的富饶之地,是贪婪的秦王急于获得的地盘。但太子丹有些不忍心,因为樊於期穷困来投奔而又出卖他,于心何忍。于是荆轲只好私下去见樊於期,樊於期为成全荆轲和太子丹的复仇计划,毅然自刭。太子丹闻讯,伏尸而哭,悲不自胜,但也无可奈何,便命人“函盛其首”。在这之前,太子丹已经事先求购了一把“天下之利匕首”——赵人徐夫人匕首,并以毒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荆轲咸阳刺秦
公元前年,“刺秦”计划的特别行动小组出发了。组长是荆轲,副使是“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的燕国人秦舞阳(《史记·刺客列传》)。美中不足的是,秦舞阳并不是荆轲所愿意接受的帮手,而他所等待的朋友尚未抵达燕都。
出发之日,太子丹和宾客知情者都着素白衣冠前往送行。在易水告别之时,荆轲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为变徵之声,宋意和之。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燕丹子》卷下、《史记·刺客列传》)这一幕慷慨悲壮,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是一直为后世所乐于称道的燕赵“慷慨悲歌”之风的绝妙典型!
公元前年,荆轲一行到达咸阳后,通过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卑辞以求见。秦王闻讯,大喜过望,身着朝服,设九宾之礼接见荆轲二人。荆轲手捧樊於期首级,秦舞阳手捧督亢地图,“钟鼓并发,群臣皆呼万岁。舞阳大恐,两足不能相过,面如死灰色”。荆轲谢罪道,“北蕃蛮夷之人,未见天子”,并请秦王就近拜阅督亢地图。(《燕丹子》卷下)结果,“图穷而匕首见”,荆轲随即左手把秦王衣袖,右手揕其胸,一路数落秦王的罪状。秦王绝袖而走,荆轲环柱追杀;事起仓促之间,群臣愕然,手足无措。有人提醒秦王拔剑,但剑身太长,一时竟然无法拔出。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掷荆轲,秦王乃负剑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以匕首掷秦王,不中,击中铜柱。荆轲知事不成,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遂斩杀荆轲,秦王目眩惊悸良久。
荆轲刺秦,其本意在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以退还侵地故事,但时移势迁,“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唐人李翱(—)的评论堪称一语中的,“事虽不成,然亦壮士也。惜其智谋不足以知变识机。始皇之道,异于齐桓;曹沫功成,荆轲杀身,其所遭者然也。……轲不晓而当之,陋矣!”柳宗元(—)亦云:“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宋人王应麟(—)亦指斥燕丹愚不可及,“燕丹之用荆轲,欲以齐桓待秦政,不亦愚乎”!纵使荆轲刺秦成功,也无济于事,因为“即幸而杀秦王,秦岂无复仇之举;见陵之患,未见息也”。但荆轲刺秦的悲壮故事,却成为燕赵“任侠”的铁证,给后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成为歌咏不绝的题材。在山东嘉祥县武梁祠、陕西绥德县、陕西神木大保当、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浙江海宁等地的汉墓画像石上,还有“荆轲刺秦王”的精彩画面。在江苏泗阳县打鼓墩樊氏墓(第5石侧面图)、四川乐山麻浩崖墓、四川乐山柿子湾崖墓、四川江安县桂花村等地的魏晋墓画像石上,也有“荆轲刺秦王”的精美画面。直到东晋,大诗人陶潜(—)还挥毫写下了《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初唐诗人骆宾王(?—?)在《易水送别》中咏叹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壮哉!悲哉!
荆轲刺秦失败的消息传回燕国后,太子丹似乎有点不以为然,“吾知其然也”;因为早在与荆轲易水诀别后,他就相过气,“见(白)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矣。’”(《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集解引《烈士传》)通过相气预测胜败,这固然是迷信,但它却透露了一个“历史信息”:方术在燕国颇为盛行。李学勤结合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对此进行专门分析:在汉代人看来,荆轲为太子丹刺秦而出现“白虹贯日”,是精诚感天所致;而“白虹贯日”的出现,也正说明荆轲刺秦当在冬季。
后人为了纪念荆轲,在易县修建了荆轲冢(衣冠冢)。辽代之时,有汉民在衣冠冢上修筑了荆轲塔(又名荆轲招魂塔);塔后毁,明万历六年()重建,八角十三层。荆轲塔位于河北易县城南1.5公里处,濒临北易水,依山傍水,风景秀美。
四、 国破家亡
王翦拔蓟
荆轲咸阳刺杀秦王,功败垂成。惊魂不已的秦王龙颜大怒,随即增派兵力抵达赵地,并火速下令:出兵攻燕。秦军统帅王翦不负君望,大军在易水之西一举击败燕、代联军。
公元前年,冬,十月,秦军长驱直入燕都蓟城,于是,蓟城的城头赫然插上了秦军的旗帜,燕国国都陷落。秦人攻克燕都蓟城后,遂于其地设广阳郡。
燕王喜和太子丹仓皇出奔,率领其精兵走保辽东,但身后由李信统帅的秦军仍然紧追不舍。燕王喜窘急万分,不知如何是好。代王嘉来信献策,请斩太子丹以献秦王。太子丹情知大难临头,藏匿于衍水之中。燕王喜派人前往搜寻,太子丹被斩杀。太子丹的头颅被人献给了秦王,但这仍然于事无补,秦王复进兵攻之。后因秦忙于灭楚,兵锋南向,才使得燕王喜苟延残喘于辽东四年。
秦人灭燕
公元前年,秦人大兴兵力,派王贲进攻辽东。燕国此时已是覆巢危卵,几乎是不堪一击。辽东沦陷,燕王喜被俘。“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的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太史公曰”),至此灭亡。秦以其地置辽东郡。
同一年,秦将王贲攻代,俘虏代王嘉,赵亡。次年(前),王贲兵出燕地,南攻齐国,攻克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西部和北部),俘虏齐王田建,齐亡。于是,秦尽灭东方六国,统一了中国。
高渐离刺秦(后话一则)
高渐离(?—前),一作“高渐丽”(《论衡·书虚》),燕人,善击筑,与荆轲友善,尝与荆轲在燕市饮酒、唱和相乐。燕太子丹派荆轲西入秦国行刺秦王,送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慷慨悲壮。秦灭燕国后,大肆驱逐太子丹、荆轲之客,高渐离隐姓埋名藏匿于宋子,“为人庸保”,以做苦工谋生。
一日,高渐离闻堂上客击筑,“傍偟不能去”,一时“技痒”难捺,出言曰“其有善有不善”。主人召其前击筑,“一坐称善”,遂被擢升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之人纷纷延以为客,高渐离遂名闻遐迩。秦始皇闻其名而召之,有识者谓秦始皇,彼“高渐离也”,但秦始皇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以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心有余悸的秦始皇,于是“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史记·刺客列传》)。壮哉,高渐离,不愧为死节之士!
燕是否有后(附录一则)
顾炎武曾经指出“六国独燕无后”,“至于六国已灭之后,而卒能自立以亡秦者,楚也。尝考夫七国之时,人主多任其贵戚……独燕蔑有。子之之于王哙,未知其亲疏。自昭王以降,无一同姓之见于史者。乃陈、项兵起,立六国后,而孙心王楚,儋王齐,咎王魏,已而歇王赵,成王韩,惟燕人乃立韩广,岂王喜之后无一人与?不然,燕人之哀太子丹,岂下于怀王,而忍亡之也?盖燕宗之不振久矣,呜呼!楚用其宗而立怀王者,楚也;燕用非其宗而立韩广者,燕也”(《日知录》卷二十二“六国独燕无后”条)。顾炎武此说在一定程度是站得住脚的,但必须设定一个前提,即在地域上将朝鲜排除在外。
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在燕国灭亡之后,其宗室后裔当已远徙朝鲜,并且融入了卫氏朝鲜。燕人卫满“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史记·朝鲜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说法更为明确,“燕丹散乱辽间,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藩,葆塞为外臣。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因此,可以这么说:燕国并非无后,只是在华夏大地基本无后,而其后当在朝鲜。如果联系语言以反观此说,则笔者此论至为明晰。诚如第十章第一节所言,燕地方言确实与中原内地方言有所不同,而颇与代、朝鲜接近。因此,史学家吕思勉说古代的朝鲜人“至少是和中国人同语系的民族迁徙向东北的”,其说实不误。
?
限于篇幅,文中注释略去
﹀
﹀
﹀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
传统思想现代化 古典内容时尚化 古代趣味雅致化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购读《燕国八百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