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妥昔单抗爱必妥引起的痤疮样皮疹预

1西妥昔单抗皮疹发生机制

西妥昔单抗是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之一,它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能结合EGFR的胞外区域,阻断EGFR激活和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皮肤毒性是西妥昔单抗最主要的副作用之一,包括皮疹、皮肤干燥、头发生长障碍、皮肤瘙痒和指甲变化。其中皮疹典型表现为丘疹脓包性或痤疮样皮疹,一般在治疗后几天或前几周内出现,可分布于面部、躯干部、上肢。一项meta分析总结了16个西妥昔单抗相关的临床试验共位患者,结果西妥昔单抗引起的各级皮疹发生率高达88.2%,其中三级以上严重皮疹的发生率为11.3%。

皮肤毒性的发生机制与药物作用机制密切相关。EGFR主要表达在上皮基底层中未分化的增生的角质细胞中及毛囊的外层。EGFR活化调控角质细胞正常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存活,刺激表皮生长,促进伤口愈合。角质细胞中EGFR信号通路被抑制后,导致细胞生长和迁移抑制,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的增加,炎症细胞的募集,并最终导致细胞凋亡与皮肤损伤(包括感觉异常与丘疹脓包样皮疹)。角质细胞的成熟与分化也同样被抑制,导致干燥、指甲、毛发生长失调。

尽管皮疹严重的程度被认为对西妥昔单抗的疗效起预示作用,但严重的皮肤毒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治疗的中断或治疗剂量的减少,从而影响西妥昔单抗的疗效与疾病的控制率。因此对西妥昔单抗引起的皮肤毒性加以重视,并给予积极的控制以减少皮肤毒性的加剧,预防治疗的中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2皮疹严重程度的分级

痤疮样皮疹分级(NCICTCAE4.0)

分级(NCICTCAE4.0)

痤疮样皮疹

1

2

3

4

5

丘疹和/或脓疱10%体表面积,伴或不伴有瘙痒或敏感。

丘疹和/或脓疱占10-30%体表面积,伴或不伴有瘙痒或压痛症状;伴心理影响;影响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

丘疹和/或脓疱30%体表面积,伴或不伴有瘙痒或压痛;影响个人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口服抗生素治疗局部的二重感染。

丘疹和/或脓疱覆盖全部体表,伴或不伴有瘙痒和敏感;需要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广泛的多重感染;危及生命。

死亡

定义:出现丘疹和脓疱为特征的疾患,主要出现在面部,头皮,上胸部和背部

定义:出现斑疹和丘疹,常见的损害皮肤表现,常常影响上半身,向心性发展,伴有瘙痒

3.皮疹的临床管理

针对西妥昔单抗引起的皮疹的管理,目前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认为:

针对症状较轻的1度皮疹:使用局部抗炎(低效-中效皮质类固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甲硝唑凝胶或乳霜、红霉素或克林霉素软膏。其他可选包括口服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的添加。

对于2级皮疹:1%或2.5%氢化可的松软膏(加或不加1%克林霉素凝胶),和为期4周的口服四环素。

严重的皮疹:3级,停用西妥昔单抗,其他处理同2级皮疹。短程的皮质类固醇口服可添加。对于西妥昔单抗效果较好但又有顽固皮疹(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口服异维甲酸。

对于4度皮肤反应的患者,应给与专业的烧伤护理,立即不限期停用西妥昔单抗。

此外,目前针对西妥昔单抗引起的皮疹管理飞临床研究主要主要集中在维生素K1乳膏和口服四环素类抗生素,研究显示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1乳膏和口服抗生素可以降低EGFR抑制剂相关皮疹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一项小型的临床研究显示(n=24),在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最初几个月预防性的给予口服米诺环素对于降低严重皮疹的发生有效。然而,口服抗生素可能带来其他影响(如正常菌群的失调与继发感染等),而局部应用维生素K乳膏的疗效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且目前临床研究以预防为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依从性,使得实际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开发新的能有效控制西妥昔单抗相关药物性皮疹的药物,对于缓解西妥昔单抗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治疗的中断,提高疾病控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日常护理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睡眠。穿着宽松、舒适、非化学合成材料的衣裤、鞋袜,避免皮肤损伤。推荐用无香料、无酒精的滋润型保湿霜涂抹颜面部、颈部、双手,每天两次涂抹防晒霜(SPF15),并避免阳光直射。

童莹慧

赞赏

长按







































北京市中医白癜风医院
北京公立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yf/41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