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学中存在一个特别的概念,就是“黄水”。食物中的一些精微物质经过身体的反应,生化为血和胆汁,从而生成“黄水”,黄水在正常的代谢情况下充斥在身体当中。若血液中的糟粕、人体代谢的废物如尿酸、尿素、细菌、病毒、风湿类风湿因子等没有通过排泄物排出,就会在人的关节、皮肤等处积累为“黄毒水”,这被很多藏医认为是“万病之源”。黄毒水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引起身体功能紊乱,即是藏医们所说的“黄水病”。
干黄水病又称黄水病,所谓黄水病,原意不完全是指一般皮肤湿疹、疥疮、疔疖等病变的渗出物。它所说的黄水病相当于中医的湿及湿热。
注黄水存在于全身各处,在肌肤及关节处较多。
黄水在皮肤导致荨麻疹、湿疹等;
黄水在关节可引起关节炎;
黄水在内脏可引起内脏积黄水、内脏脓疡等。
藏医病理概况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有三大因素(相当于精、气、神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性质相当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在维持人体七大基础物质(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和三种排泄物(即大小便、汗)的运化。这三大因素平衡协调,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如果身体内、外因素发生变化,三大因素平衡失调,就会发生疾病;三大因素的机能亢进或缺陷,会导致龙、赤巴、培根病或发生相关的各种疾病。
藏医对疾病性质的认识
藏医认为,人体疾病分为热性病与寒性病两种。
龙病、培根病、慢性病属于寒性病;
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属于热性病;
还有一种介于寒热之间的疾病,叫黄水病。
藏医黄水病的发病因素
藏医认为,黄水病是基于饮食失调、营养不良等原因,使胆汁红酸转化为血液中的废物而积聚于胆,胆汁的精华则变为黄水,黄水扩散至身体各部而发病。
藏医的黄水病症候表现在多种疾病中,称为黄水症,简称黄水。黄水症介于寒热之间,兼有寒症与热症的性质;因黄水症属于血与赤巴发病,故临床多表现为血热证。藏医黄水症,大多相当于中医学的湿症与湿热症。
黄水之偏盛偏衰达到一定程度时,便起功能紊乱。进而侵害三根与七素。此时,患者出现以黄水亢盛为主的紊乱的现象,脉象抖动等黄水病典型症状。
黄水
侵入心脏:人容易心慌抑郁、容易产生恐惧与愤怒、舌头容易生疮;
侵入肺脏:出现咳嗽、胸背刺痛、声音嘶哑、眼睛与脚背肿胀的症状;
侵入肝脏:人会不自主的流泪、身体异常沉重,还伴随肝胃疼痛;
侵入脾脏:则会产生腹胀肠鸣的感觉,口唇也会生病;
侵入肾脏:会令腰,髋以及大腿沟感到疼痛,下身尤为沉重;
侵入女人子宫:可并发多种妇科疾病,甚至导致不孕症。
此外,根据其显示之热象或寒象,可判断为何性之黄水病。黄水病变后,虽然散布于全身,但主要窜行皮肌间、腹腔、关节等部位。因此,亦称这些部位为病变黄水窜行之道。
黄水病的一种——风湿
黄水发生病变后会散布全身,特别是会积累在皮肤、腹腔、关节等部位。因此,若有人患上“黄水病”时,根据症状就可以判断黄水积累在何处。黄水积累在皮肤时人们会生侵淫疮疡、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积累在肢体关节可表现为肢体肿胀、痹症、关节肿痛等风湿、痛风疾病;在内脏可表现为内脏积黄水、内脏脓疡等病状。
藏医认为代表“气”的“隆”出现紊乱时可以诱发黄水病的皮肤症状。古籍记载:
当隆病侵入皮肤时:触感粗糙;
侵入肌肉时:肌肉粗糙,肿胀,皮肤颜色变化,甚至出现痘疮;
侵入脂肪时:身体肿胀,心神不安,出现脂肪疣。”
风湿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全集》中有关人体解剖的文章中就已提出:人体的体液由于湿冷而下注于四肢、内脏引起疾病,即为风湿。中医《皇帝内经》也把风湿三气杂合称为痹。
藏医学也将风湿病列为“黄水病”范围,但藏医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