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馒头店,我们会想到开在路边的私人小店,手工揉面,和面的小规模包子铺,老板系着围裙忙来忙去,环境还可能有些许的脏乱差...
我们会质疑:卖馒头、包子一年能挣几个钱?
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这家公司给出的答案是超过20亿。
这并不是什么连锁中餐馆,而是由一个单价0.7元的馒头造就的传奇。
一个馒头、包子的小生意,竟做成了如此大的品牌,堪称奇迹。
在年“上海国际多项博览会上”,“巴比馒头”获得两个金奖、一个特等奖。
而创始人刘会平,则被称为“中国馒头大王”。并当选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上海安徽商会副会长。
可风光的背后,却饱含着他的一路走来经历的无尽挫折与辛酸。
在上海生活的人,不论老少,肯定都吃过这被称为最受欢迎的早餐——巴比馒头。
刘会平自豪的告诉每个人,“巴比馒头年在上海创立以来,十几年来,无论风雨天天都是大排长龙。”
“巴比馒头”在年创立,年,其所有门店共创下15亿元的销售纪录。
创始人刘会平并未满足于此,不久前,他公开宣布:要做世界的包子大王,计划未来三年内,门店额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分店再开10万家!
据一些公众平台对巴比馒头内部运作的曝光,不仅工厂的流水线让人惊叹,员工消毒管理细微至极,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生产实时监控,并且未来还将实现市民在家就能操作的“全透明化”监控!
市民们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这家品牌面前完全不必担心。
所以作为上海本土最放心的早餐之一,巴比馒头已经完完全全攻略了魔都的大街小巷!
受尽生活磨难
刘会平的老家安徽省怀宁县江镇镇,是个3万余人的小镇,全镇有2万人在全国各地开馒头店、包子店,号称“馒头之乡”。
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刘会平随一位油漆工师傅远走山东谋生计。母亲一直把他送到二十多里远的长途汽车站,一边抹着眼泪整理着他身上褶皱不堪的衣服,一边嘱咐道:“你要做一行爱一行,以后走到哪也好有个手艺。”
到了山东后,刘会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馒头,跟十多个人住在一个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
因为一个多月才能进一次澡堂,大家身上都长满了疥疮。冬天里,有时不得不顶着大雪在室外洗澡,头发上都结了冰条。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刘会平有生以来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存的艰难。
这种难民式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多。刘会平不甘心一辈子这样平庸下去,年初,他向师傅提出了辞职。
那个年代,跟从师傅远走他乡谋生的徒弟是不可以离弃师傅的,否则就会被扣上“背叛师门”的帽子。
望着归来的儿子,父母怒火冲天。亲朋好友们也都一致认为他太不争气,将来也一定没出息。
全家气愤过后,决定再把刘会平送出去学手艺。就这样,刘会平又跟随一位老师傅学做面点。
起初,刘会平很庆幸,饮食至少不成问题了,但没有想到面点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睡觉,凌晨两三点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灯光中发面、和面。
那段时间,美美地睡上一觉是刘会平最奢侈的愿望。不过渐渐地,刘会平适应了高强度的作息时间,也从此喜欢上了面点。并从中学到了不少面制品的专业知识.
现在回想起那段艰辛的岁月,刘会平充满了感激之情。那些磨难,让一个少年培养了坚韧的品质,让他从中受益无穷,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每天中午生意高峰期过后,员工可以小盹一会儿。自幼喜欢读书的刘会平便将这个空档时间全部用来泡书店。
附近有好几家书店,刘会平常去的那家叫“傻嫂书店”。老板娘在店里开了一个免费阅览室,放着一些自己订的报刊,还提供小凳方便顾客坐着读书看报。
“这不是自断财路吗?即使赢得顾客的好感,但顾客们看完了书,谁还肯出钱购买呀?”刘会平刚光临“傻嫂书店”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去的次数多了,他惊奇地发现这家店的生意非但不差,反而很好,已经在这里混得很熟的他便向傻嫂讨教。
傻嫂笑了笑说:“你也与他们一样以为我吃亏,是不是?不错,有人看了我的书后,便不肯掏钱买了.但大家来阅览室溯览的次数多了。总会碰上自己喜欢的一本,就会从我这里买回去。这样买书。读者不会感到后悔,自然对我的店产生好感。下次买书,他还会再来。如此,我就拥有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客源。事实上,我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好多了,我的‘吃亏’不是有了回报吗?”
“傻嫂书店”让涉世尚浅的刘会平深受启发!也就是那次对话之后,刘会平对生活中的吃亏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他在心底暗暗发誓:等有一天。自己也要开这么一家既赚钱又赚口碑的店。
土包子勇闯大上海
年,在面点行业初学小成的刘会平听姐姐介绍说上海的饮食生意发展很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果断地背起行囊,从贵州带了四千块钱,坐火车,而且还没有座位,睡在座位底下。
他说:“我记得我下火车一看,哇,全是高楼大厦,那天烟雨蒙蒙,都不知道楼有多高,分不清楚东南西北,哎呀,心里很慌张,不知道往哪儿跑,乘一个公交,问公交车司机,市内在哪里?跑到市内以后,打个电话联系一个亲戚,哦,在哪里哪里,然后慢慢就找到,慢慢就落实下来了。”
看着眼前高楼林立,一派繁华,这么国际化的大都市,刘心里一片迷茫:这样灯红酒绿的大都市能容下自己这个土包子和的小包子吗?
大热的六月天,刘会平踩着破旧的自行车到处寻找门面。一天,他路过遵义路的云雾山菜场时,一块“出租”的牌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熙熙攘攘的人提着菜篮子从这里经过,卖早点的摊头依次铺开。刘会平大喜,联系到铺主,“这个地方我要定了,你留给我!”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下注”,他把身上唯一值点钱的手表交给了对方,作为定金。回去立马像姐姐借了块,两天后,刘会平的馒头店开张了。
由于对上海人的饮食习惯不甚了解,刘会平的生意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每天营业额不过元,而摊位月租金却要元。两个星期后,刘会平只好关掉了店铺。
面对创业失败的残酷事实,血本无归的刘会平走在高架桥上,看到桥下如潮的车量,情绪低落到极点。
不远处一家音响店播放的音乐飘进了他的耳朵里。“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这首激荡人心的歌曲。让刘会平热泪盈眶。
在江苏打工的姐姐听说刘会平在生意上遭到了挫败,专程赶到上海,拉着他的手说道:“做生意哪有不尝点苦头的,要想做成大事就得经历大风大浪,鼓起勇气,姐永远支持你!”
说着,她从包里取出元钱塞到刘会平手里,“拿着,继续搞,不够回头姐再想办法。”
在姐姐的鼓励下,刘会平重新振作起来。但是之后的一系列尝试,也并不是很顺利,刘会平也做过其它品类,但都谈不上太大的成功。
当时,生煎店曾在上海火爆一时,于是刘会平也跟着开了一家。然而,好景不长,出于对健康的考虑,上海吃生煎的人逐渐少了,店铺的生意便又萧条了起来。
初步积累了一些资本的刘会平不甘心维持现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刘会平虽没学过会计知识,但他还是会简单地盘算,上海有多万人,如果仅有20%的人在外吃早餐的话,那也至少是万人的生意;就算每人每天早餐花个4、5块钱的话,那就是整整0多万元的营业额呀。
并且他认为更重要的是,面点这一块的消费,不在南方而是在北方,和早餐一样,这一块是没有品牌的。
他下定决心:不行,自己的包子店还是要开下去。几经思考后,他还是决定回到自己最擅长的包子、馒头上。
在重新开包子店的之前,刘会平特意对上海的小吃市场认真的考察了一段时间。每天都出没于集市上的菜市场,和当地的一些市民搭讪,看看他们的口味,喜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他觉得市场存在机会。他发现,外面小摊经营的小吃,虽然便宜,但不太卫生;一些大的连锁小吃店,虽然卫生,但大多采取机器搅拌制馅,口感不好。
能否将这两点结合起来,钻这中间的空子,重新创立一种新的包子经营模式呢?刘会平对自己这个想法充满了信心。
做好产品
同时,他也清醒的意识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迟早会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他高薪托朋友在一个知名餐厅请来了一位在上海工作多年、熟悉上海人口味的大师傅。开始经营花样多且价格适中的各色包子。
而且,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尝试。
比如,为保证肉的味道纯正,他专门从安徽乡下采购天然饲料喂养的猪肉;
而且他的菜馅全部由人工切碎,这样青菜的脆爽可口,口感极佳。
不断改进
任何行业,都难免遭遇跟风,做的好了都会被跟风,很快周围就开起很多家店。
曾经他有个朋友开包子店就遇到这个问题,包子店刚火,周围就出现了“包子大王”“包打天下”等多家包子店铺,最后弄得朋友没办法,关门了。
在刘会平新的包子店红火的时候,周围也出现了这个问题,周围出现了众多包子店。
但是他把这些如雨后春笋的新店看作激励自己不断提升,进步的契机。
然后他采用迎难而上的PK策略,不断改进产品、形成自己独特产品特色,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慢慢的在周围的竞争中更加突出。
他的包子在一点一滴的改进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皮薄:外皮轻薄,入口即化;
馅大:馅肉丰厚,细而不腻。汤浓:纯正浑厚,滋滋入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口味。
如果没有后续的改进,刘会平的包子,很可能就在跟风和竞争对手的围剿中败下阵去,乃至于在市场上消失。
但是通过持续改进避免了这一点,商业竞争中的持续创新价值值得深思!
价格平民
在价格上,刘会平再在价格上也走亲民路线,最初一个包子只卖7毛钱。
于是,刘会平新开的包子店“刘师傅大包”很快打响知名度,而排队购买包子的人群,也成了常见的状况!而刘会平也凭借经营包子,一年赚到了50多万的净利润。
寻找门店
一次几个记者去采访他,当时他正去看店面。他夹着包走得飞快,不时回过头来,等落在后面的他们。
拥有50万年薪的刘会平没有买车,他的代步工具是一辆小破助动车。他说,在上海,两个轮子的比四个轮子更快。
以前他吃过店面的亏,如今,他看馒头店面,“眼火”很准了。“早晨7点到9点之间,是最好的看店时间。
“除了看有多少人经过,还要注意他们的身份、职业。要盘查方圆3公里周围有哪些商铺,它们的生意怎么样,要避开同类的竞争对手,要分析销售对象……”刘会平说,这样蹲上一个月,差不多就可以决定这个店面能不能租。
他蹲点过的马路不计其数。对于上海的马路,他可能比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熟悉。
中午11点,第三个待租的店面。因为“巴比馒头”名声响亮,八万人体育场的负责人很希望馒头店能开到体育场里来。
看完体育馆地形模型,刘会平抄起大包往外走。“我想自己看看场地。请留步。”5分钟后,他已走完一圈。几个记者跟在后面,连走带跑,气喘吁吁。
午饭,许是记者在的关系,这个包子铺老板“奢侈”了一把。
翻开菜谱,刘会平指着一行字,问身边的服务生:“铁板牛肉是什么?”
鲜榨橙汁送上来,刘会平好奇地把插在杯沿的柠檬拿下来,剥皮放进嘴里。“好酸!”他龇了一下牙,鼻子眼睛都皱到了一起。
刘会平有点尴尬地笑了一下,摸了摸下巴的胡子:“别人都觉得我太年轻,所以最近蓄起了胡子。”
这是宁波路上的一栋老式房子。员工们睡大通铺,刘会平和新婚妻子的房间,就在大通铺尽头。单独划出来的一个小单间,一张小床,一个掉了漆的橱,两张拣来的黑沙发,就是全部。一扇暗窗,是不能打开的。
“为什么不买房呢?”
“钱都用来开发投资了。我这个人不讲究的。”
在刘会平看来,这样的住宿条件,已经算是不错了。1年3月,开他的第二家店———河南路、九江路口的“刘师傅大包”时,租不起宿舍,刘会平就睡在擀面台上。没地方晒被子,一条被子一盖就是一年,又黑又腻,梅雨天里,潮得能拧出水来。
也没钱多请人,每个人都高强度工作。凌晨2点起床工作;5点钟,第一批包子得出笼。
有时候,坐在操作台边,和面和到一半,一低头,就睡着了;吃饭时,嘴里嚼着,眼皮直往下耷拉……
不到一年,刘会平的包子铺前就开始排起长队。
“赚到多少钱才打算买房子、买车子,好好休息一下呢?”
刘会平答非所问,他说将来要在上海的每个街头摆上“巴比馒头销售机”,投一枚硬币,就可以拿到热腾腾的馒头;他要把“巴比”做成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大品牌;他要拥有亿万的身价……
开始品牌化经营,给馒头注册商标的第一家
在去品尝各类小吃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新现象:一杯豆浆通常情况下只卖五角,而“永和豆浆”却能卖到五元。要想把自己的包子事业做大,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他此刻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消费者群体并非只是在追求味道了,他们更在意品牌带来的附加价值。
这样的发现让他抖擞精神,试图发掘一条不同于以往的发展之路。
一个人或者和朋友一起在星巴克喝杯咖啡,即使自己并不怎么钟爱这种味道也会拍照发朋友圈分享,但如果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店里,即使材料精致过程细致煮出来的咖啡,味道再让人惊喜,客人也不会留恋再次光顾,为什么呢?因为品牌决定你的价值。
在消费者的心中价值,是由商品本身价值和附加价值两部分组成的。这个附加价值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品牌。
此前,他就对同处餐饮业的明星企业麦当劳、肯德基进行了观察和思索。
他想麦当劳、肯德基无非就是汉堡加可乐,它就能做到在全球开连锁店。而中国的包子营养健康,一点也不比汉堡差,完全可以像麦当劳一样,实现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刘会平打造品牌的方法是从名字开始的,为了迎合现在年轻的消费者,他去注册了“巴比馒头”,在上海给馒头注册商标他是头一家,但是也打开了市场的第一步。
标准化生产,保证口味一致、“千店一味”
标准化运营是所有连锁经营模式绕不开的问题。
一方面,只有标准化,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规模化扩张,另一方面,只有标准化,才能保持一致性,巴比馒头也不例外。
特别是随着规模扩大,如何实现标准化生产,实现千店一味,就成为重点,如果不能实现“千店一味”,充分保证品质、味道,将会对品牌构成致命伤害。
而中国市场上,一些加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产品和服务偏离标准,是连锁经营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麦当劳、肯德基之所以厉害,就是这种标准化生产,无论在全球什么地方开店,都能做到口味的一致,也成就了他们餐饮帝国的业绩,年营收都达到千亿规模。
在这一点上,刘会平巴比馒头的实现是“中央厨房”。
早在8年,巴比投入0多万元,在佘山工业园筹建了一个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包子工厂,并以此为所有店面的“中央厨房”。
在巴比每年供应超过多万只的包子的猪肉、青菜这些食材全部由中央厨房把控质量关和安全关。
门店所销售的产品两种模式,由中央厨房提供包子、馒头冷冻制品;
或提供包子的馅料、由门店师傅现场制作,包子以外的产品全由“中央厨房”配送,这样充分保证了品质、味道的一致性。
为了保证“巴比馒头”的口味绝对纯正,刘会平严格控制馅料的供应,以保证当天的馅料当天用完,当天的食品当天卖完。
有一次,各分店都把预计好的馅料做成了包子.估计到下午五时基本上就能卖完。
没料到当天下午突然下起了暴雨。各分店都剩下了近千只包子,员工把这些尚未进笼的包子放进冷柜,准备第二天拿出来再卖。
刘会平了解情况后,马上通知各分店把当天剩下的包子收起来,统一倒掉销毁。
有的员工不理解:“这样倒掉不是太可惜了!”刘会平对那些员工说:“虽然不会有什么卫生问题,但是经过冷藏的和新鲜的比起来,口感肯定不一样,顾客一吃就能吃出来。为了保证‘巴比馒头’的口味,损失这一点其实不算什么。”员工们披刘会平说得心服口服。
“中央厨房”能支撑-家门店的需求,随着发展,新的“中央厨房”正在建设中,而随着巴比馒头在新的地区拓展,相应的区域“中央厨房”也在筹建中。
同时,随着成长,无论是猪肉、还是蔬菜的需求量都是巨大,巴比馒头也正在同上游的专业养殖公司、农业公司合作。
“每天工人手工将蔬菜的黄叶坏叶剥离处理”,来自农村的刘会平感到很可惜,“这太浪费了,可不可以将些废弃物进行有效循环处理?”农业的这一套刘会平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想完善自己的农业产业链,蔬菜的废叶可以养猪,猪粪也可以转化成有机肥……我们要建立一个科学循环的农业经济,真正从食品源头开始把控质量,提供更加新鲜、原汁原味的中式面点和快餐。”
顾客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就要提供什么
名字好听只能让消费者走进店铺,能不能吸引顾客买下来,就要从产品上着手了,经过了上次生煎的失败以后,他注意到了一件事情,现在的消费者对食物是否健康看得很重。就算口味再好,如果不够健康的话,还是不够吸引到消费者,所以他们以健康早餐的口号推出了很多品种。
像是核桃等融入优质面粉中做成的养生馒头,就卖得很好。
有了自己特色的巴比馒头已经初具品牌效应了,但这在消费者们心中扎根还有一段距离。
顾客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就要提供什么。
单一化的产品不好发展,也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比如早餐一般买了馒头的多数也需要搭配饮品,刘会平赋予品牌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搭配。
将单品搭配在一起就能组成更高附加价值的营养套餐,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巩固了品牌在心中的地位,另外一方面也增加整体的销量,提高了自己的利润。
巴比的产品种类非常多,除了馒头包子,粗粮,点心,饮料,粥品一应俱全。
如果不愿意使用官方搭配的套餐,还可以自己进行挑选。
而且,针对不同的商圈,还会有不同的产品组合。
光是用这些方法来增加他们的体验感是不够的,刘会平表示:“以后可以为老百姓做很多服务,不仅卖商品,还能为周围顾客提供收发快递,充值等服务,甚至引入很多行政服务的职能……这样将来顾客就离不开你。”
中饮物流
“我们的冷链物流车都是在晚间配送,白天闲置,那有没有办法有效利用我们的资源,成立一个第三方的冷链物流公司,在保证对自己产品配送的基础上,提供冷链物流业务?毕竟,很多企业没有能力去备置自己的冷链物流。”
小孩子是营销的出口
现在很多都说,小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婴幼儿食品,童装,玩具卖的都很火爆不说,就连一个家具只要带上了有利于孩子的文案也能增加不少销量。
就像深入人心的海尔兄弟形象,刘会平也希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动漫王国,巴比的动漫人物将陪伴未来的消费者共同成长。
刘会平抓住了这样一个点,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在中央工厂设计儿童体验区
这个体验区面向社会开放,家长或学校可以来体验面点DIY,也可以购买包装好的巴比面点带回家。
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不说,也趁机宣传了一把这个全国最大的面点透明工厂。
让小孩子玩的开心,增加了用户黏度不说,也让品牌更加立体了。
第二:投资拍动漫
虽说动漫还没有正式的拍出来,但刘会平的还是充满信心的,对他来说,动漫就是一个营销的手段,如果顺利了还可以开发玩具甚至做儿童乐园,单单这条线就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
未来:“生鲜1号”打通线上线下
在刘会平的规划中,还有一件事就是要做生鲜,打造第二个品牌“鲜食1号”。
他是这样设想的:利用已有的农业产业链优势,还有物流以及线下门店覆盖率广的优势,进行农副产品的销售和配送。
一旦生鲜达到一定的线上营业额,就将线上的巴比商城改成“鲜食1号”,变成一个生鲜商城,然后再看后台,某个社区订购量高的话直接去开一个“鲜食1号”的线下自提和送货点,这样线上线下都打通了。
刘会平认为,马云所说的新商业就是从线上转到线下,而他们从线上往线上转,其实都是一个概念,就是“渠道为王”,谁拥有了渠道,谁就牛;生鲜难就难在最后一公里,而这恰恰是他们的优势。
更加光明的未来
刘会平在生意上倾注的巨大成本和心血,使“巴比馒头”在上海逐渐成为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并且得到了包括白领在内的广大消费者的良好口碑。
快到4年年底的一天,刘会平突然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对方满口怒气,称被“巴比”骗了。
原来有人打着“巴比”的旗号四处招商,向有加盟意向的人收取高额的加盟费后,却不兑现相应的承诺。
性格温和的刘会平被激怒了,将骗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层浪,上海各大煤体争先报道.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刘会平据理力争,最终取得胜诉。
经过铺天盖地的“免费广告”宣传,“巴比馒头”在上海几乎是无人不晓,请求加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下一步他准备把加盟店开到日本去。如果“闯摊”成功,“巴比馒头”还会走向欧美市场,与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一决高低。
取得如此成就的他多年来没有忘记曾经苦难的日子和自己走出的那片土地。刘一直关心家乡江镇初中的教育发展,无偿提供资金为学校从事建设、援助贫困儿童。
还就学校办学规模、发展方向提出构想,多次带领专业团队来校商讨办学思路。
为改善江镇初中教工的办公条件,刘会平在百忙之中委托专人负责、制定专人设计,在极短时间内制作办公桌椅,并于日前装运到江镇初中,完成交接、安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20岁不到离家闯荡,一次次创业失败,小本经营的馒头包子在他手里变成了标准化连锁品牌,包子行业龙头企业,长三角地区包子行业领军品牌,年销售额20亿。
在年“上海国际多项博览会上”,“巴比馒头”获得两个金奖、一个特等奖。刘会平也被誉为中国的“馒头大王”。并当选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上海安徽商会副会长。
看起来刘会平在每一个岔路口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这些成功的背后,是由无数次失败铺垫而成的。
他说,“很多农村人出去做的多而杂,但我是慢慢的找回我自己的本行。”
失败几次没什么,找到了原因,下一次就可以成功。
一位专门研究过刘会平的“馒头经”的经济学者总结道:“刘会平能把包子卖出品牌,卖出巨额财富,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他的每一次改进,实际上就是吃亏、吃亏、再吃亏,然而,正是他深刻透彻的‘吃亏哲学’,帮他铸就了今日辉煌的成就。”
可能这种务实、低调,也正是他能把一个馒头、包子这样让人看不上的事业做成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吧。
刘会平用成功告诉我们:小生意用心做,做好了就是大事业。
徽脸文化
“以人物带动人文,用文章传递文化”,徽脸文化,致力于发扬安徽文化,宣传安徽人物。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