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的。
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
每一道菜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你又了解多少呢?当你真正了解过之后是否也会感慨到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芥菜饭
在浙江温州地区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有吃芥菜饭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
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
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
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
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酱板鸭
楚昭王时,楚国郢都宫廷里有一位名叫石纠的厨师,手艺高超,经他烹制的菜肴,精美无比,深得楚王和内臣外宾的喜爱。
石纠家住宜城蛮河岸边,家中只有六十多岁的老母独自生活,一天,石母在洗衣时不慎滑入蛮河,多亏几个放鸭人将她救起。
石母上岸后就病了,又多亏乡亲们细心照料,才得好转;乡亲们又捎信到宫中,将事情告诉了石纠,石纠是个孝子,他闻讯后急忙告假,连夜赶回家里看望母亲。
对救他母亲的放鸭人和照料母亲的乡亲,他一一上门酬谢,为怕母亲再发生意外,石纠从此再不敢离家。
石纠一边照料母亲,一边谋划着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他见乡亲养了不少鸭子,可是鸭蛋和鸭肉都不值钱,便将自己的手艺用上了。
他把在宫中酱制天鹅和禽蛋的手艺,用来加工成酱板鸭和酱蛋(松花蛋的前身),谁吃了都说好。
弄到集市上去卖,很受欢迎,还能卖得好价钱,自石纠回乡后,楚宫中的烹饪质量不如以前,楚王食欲下降。
于是宫中派人寻访,找到了石纠,要他回宫去,石纠为了尽孝和报答乡亲,请求来人帮他辞掉宫中的差事,还请他带回去一些自己制作的酱鸭和酱蛋给楚王。
楚王品尝后大加赞赏,对石纠孝敬老母、报答乡亲的情分,更是赞不绝口。
他传令下去,将酱板鸭和酱鸭蛋赐名为“贡品酱板鸭”、“贡品酱鸭蛋”,常年生产,供应楚宫,石纠领着乡亲们,靠着生产贡品致了富。
这贡品酱板鸭、酱鸭蛋的美食和独特制作工艺,也传到了今天。
血鸭
血鸭是湖南永州的一款传统名菜。
传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太平军首领洪秀全率众将士攻下了永州城,当地老百姓为慰劳起义军,也前往军中与厨子一起下厨。
可是在杀鸭拔毛时,鸭身上的细毛却怎么也拔不干净。
这时临近开宴了,一位老厨子急中生智,先是把鸭肉砍成块,下锅炒好后再将生鸭血倒进鸭肉里,继续炒拌成糊状,这样一来,鸭块上的细毛自然看不见了。
到了开宴时间,一碗碗拌有鸭血的鸭肴全部端上了桌,这时有人问老厨子这叫什么菜,老厨子结结巴巴答不上来。
最后还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娇说了句:就叫它“永州血鸭”吧。
于是“永州血鸭”便由此而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经过历代永州厨界精英潜心钻研、精心烹制,“永州血鸭”以其独特的口味闻名于世。
想了解更多?那就赶紧来复方木尼孜石家庄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