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由于郗氏得佛力加持超生天界,于是心生欢喜,下旨在国内五里修一庵,十里建一寺。没过多久梁武帝就得了重病,太子也身患疥疮苦不堪言。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为什么我修寺建庙做了这么大的功德,还会生重病。宝志公禅师开示:陛下前世舍笠盖佛出于诚心,故得大福今日为人王君主。而今日您下旨建寺修庵,自己不舍钱出力,心不诚还让天下百姓叫苦连天,怎么算是做善事呢?
天下人怨声载道,陛下虽然是天子可难挡万民怨骂,这不是造业恶事吗?太子所患之病也是因此牵连。梁武帝听后心生惭愧求请解救之法。志公禅师又开示:您必须下旨,给以前造寺的工人补偿,不能空劳百姓,自然平安。应当诚心布施,爱老怜幼,广种福田。
米拉日巴在圆寂前跟弟子说:“某些学佛人,为了今生的名闻恭敬,表面上东做佛事,西做功德;实际呢,他供施一百,心里却想收回一千。这些贪求果报而行佛事的世俗人,就等于把毒药混在美味里进食一样。所以你们不应该为了今生的名闻恭敬而饮下这个‘好名’的毒药。那些表面上是佛法,而实质上是世法的事,你们都要彻底舍弃,一心精进,修行纯净的佛法才好。”诸弟子又请问尊者说:“如果对于众生有利益,我们是否可以行一点点世法?”
尊者说:“行世法的动机,如果丝毫也不是为了利已,那是可以行的。可是照这样行,实在是太困难了。如果为了一己的贪欲而行利他,则自利尚不成,更谈不到利他了。就像不会游水的人去游水,不但游水不成,反而为水所淹死一样。所以在没有证得实相空性以前,最好不要谈利生的事业!已无修证,就要利生,等于瞎子引盲人,最后终究要堕入自私的深渊中去。
虚空无尽,众生亦无尽,自己修行成就了以后,度生的机会实在太多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度化众生。在未成就以前,你们应该以‘清净意’发‘大悲心’,为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勤求佛果。放弃衣食名利的思想,身耐劳苦,心负重荷,如是修行才是。这就是度众生,也就是修行入道完成自他一切的究竟利益。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百两黄金,送到寺庙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建筑讲堂之用。禅师收下黄金,就忙着处理别的事,信徒对此态度十分不满,心想:五百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怎么这个禅师拿到这笔钜款,连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尾随禅师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口袋子装的是五百两黄金呀!”
禅师淡然的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信徒更是生气,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是五百两黄金呀!难道你连一句谢谢也没有嘛?”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就停下:“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布施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从此你和佛祖银货两讫!”
这个故事,警醒我们不可以把布施当成银货买卖。三宝是无上的福田对境。佛陀把布施福德的果喻为虚空,果亦是从因中来,在布施时心如虚空坦荡无为,没有亲疏好恶的拣择,果报就能像虚空广大殊胜。修无相布施很重要,正如金刚经所言:“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