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魔宙的半虚构写作故事
由老金讲述民国「夜行者」的都市传说
大多基于真实历史而进行虚构的日记式写作
从而达到娱乐和长见识的目的
年夏天,有个做保险的朋友找我,想让我买份意外险。当时我还在四处跑着调查,有时候会跟人动手,伤筋动骨常有发生。
这朋友是好意,他甚至说可以替我垫上钱——没错,我那几年手头很紧。
琢磨了几天,我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轻伤赔付没多少,重伤残障我肯定会设法自我了断,真要意外挂了能赔付一大笔——我又不知道受益人该填谁。
朋友说不过我,没再提这茬儿。
其实,我当时还有个理由没说。要是有了这份保险,我心里反而多了个牵挂。不管谁是受益人,那人肯定是我很在意的。这样一来,我可能会被一个中二的念头纠缠:我要死了,Ta就能生活的更好。
假造一场意外,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上星期,看了本小说,叫《双重赔偿》,很喜欢。接着又看了比利怀德年拍的同名电影,更喜欢。
比利怀德年拍的经典黑色电影《双重赔偿》,改编自詹姆斯·M·凯恩写的同名小说,讲了一场骗保杀人的故事。
于是,我就想起之前买保险的事情。
徐浪和周庸调查时,认识过一个保险行业的人。他说,骗保这种事比一般人想象的多,而且离奇。
“保险这东西,本来是亲人之间给彼此安全感的东西,结果现在成大杀器了——就为查这些骗局,我们都成便衣了,跟你们(夜行者)差不哪儿去。”
他说的没错,调查保险骗局确实辛苦。早在一百年前,这一行就这么辛苦了。
民国早年,保险生意才开始,北京城就有了一个帮派,叫“雁门”,专门吃保险公司。这帮人手段狠毒,肯下本钱,做起事来有耐心。
比如,连阔如在《江湖丛谈》里说他们如何吃保险——到街上找个十来岁的小叫花子,拉回家领养,带着去保险公司,给他上高额人寿险。签完合同,就安排俩人见天领着孩子逛窑子、抽大烟、扎吗啡。
不出三年,这孩子准死。保险公司一点不占理,只能掏钱赔付。
年冬天,我太爷爷金木从上海回北京办事,就遇上一桩跟“雁门”有关的事儿。整理笔记时,我翻了几本保险历史资料,基本确定这件事是当年唯一有完整记录的骗保案。
《北洋夜行记》是我太爷爷金木留下的笔记,记录了年到年期间他做夜行者时调查的故事。我在金家老宅,将这些故事整理成白话,讲给大家听。
案件名称:奇怪的出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