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古建筑探源第一回敲起桄桄子鲤鱼跃

自北京出发,一路向西南方向,经保定、石家庄、太原、临汾(正巧是尧帝西徙的路线,后文会提及),从侯马向西穿过黄河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有“黄河第一桥”之称的龙门黄河大桥,便来到了一座占地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小城市,陕西省韩城市。

韩城市,距北京约公里,距西安约公里

龙门黄河大桥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城市虽小,却被列为陕西省内计划单列市,实行副市厅级行政建制,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二零一六年秋,敝人有幸与这座有故事的小城结缘,一场古建筑饕餮之旅中,甚感心灵震撼、增广见闻。激动之余,愚以建筑师的视角将所见所思整理出来,分为八回呈献给大家,谬误之处望各位专家、前辈、朋友们不吝指正!

这第一回中,我们将循着历史的年轮,神游韩城悠远的历史长河,探寻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璀璨建筑文化之源。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相传自盘古开天创世,经历了三皇五帝的上古神话时代(注1),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古氏族部落得到统一,自名为华夏人(注2)以区分四夷(注3),华夏民族正史上第一位大帝、帝喾[kù]之子尧由于水患多发及东夷部族的侵扰,逐渐率领部族从所居的河北唐县、望都一带西徙,途经太原,最后进入平阳(太原晋阳一带)。尧的时代,又是古人经历气候灾变发生世界性大洪水的时期,西方同一时期的圣经故事中他们躲进了诺亚方舟避难,但身处洪水中的帝尧却没有选择造船逃逸,而是任命众贤推荐的鲧[gǔn]去治水,鲧却治水不利被尧帝赐死于羽山(注4),其子禹接替鲧的意志继续治水,造就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尚书》中《书?禹贡》中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所讲即是大禹当年一路排除积石梳理河道,将黄河的洪水从甘肃疏导到雍州龙门这个地方,遇到了龙门山的阻挡。他没有蛮干,而是施以巧计将山开了一道八十步宽的口子将水引了过去,这里所说的“龙门”就是韩城一带的古名。龙门山很高,大禹开的这道口子水急浪猛,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鲤鱼跃龙门”的典故(注5)正是源自于此——韩城市东的黄河峡谷、韩城八景之一“禹门春浪”禹门口。

注1:三皇:伏羲、女娲、神农;《吕氏春秋》中五帝为:东方青帝-太昊,中央黄帝-轩辕,北方玄帝-颛顼,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

注2: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通称为诸华、诸夏,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最初华夏仅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扩展到中华大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注3:四夷,泛指中国周边文化较低各族,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礼记·王制》中记载:“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

注4:鲧[gǔn],帝颛顼之子、大禹之父,因其私自窃取神物息壤却方法不当治水不利(也有传说中鲧是因其阻止舜即位,于是舜设计使尧将其杀死),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金乌被后羿射杀,羽毛掉落的地方)。

注5:清李元《蠕范·物体》:“鲤……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韩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中就有《鲤鱼跳龙门》这么一折。

《书·禹贡》九州图中的雍州“龙门”

大禹治水

禹门春浪

韩城古称“龙门”、“夏阳”、“少梁”等,历史上多次更名。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称韩(侯)国,周宣王,秦仲少子康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注6)。周襄王十一年(前年),为秦穆公所灭,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春秋间晋、韩、秦间彼此征战多次易手,至战国属魏,筑城少梁,秦伐魏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秦统一六国(前年),夏阳属内史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年),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夏阳属之。新莽时,改夏阳为冀亭,属列尉大夫治。东汉建武元年复名夏阳县,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明帝永平二年(59年),合阳并入夏阳。三国时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年),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年)隶同州武乡郡。宇文觉废魏帝建立北周(年),夏阳并入合阳。隋开皇十八年(年),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名改为韩城,属冯翊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年),韩城改属西韩州。武德八年(年),将西韩州迁驻于韩城县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废州。太宗贞观八年(年)废州。肃宗乾元元年(年),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宗帝天祜二年(年),更名韩原县。五代后梁时,属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年),复名韩城,隶同州。北宋,隶永兴路定国军冯翊郡。

注6:梁带村发现的两周墓葬群遗址,规模较大、级别较高、布局完整、保存较好,历史上少有被盗,这样的墓地的发现在陕西省尚属首次,在全国也属罕见,是继秦兵马俑之后陕西最大的考古发现。墓中埋葬的姜子牙家族的奇女子,在男尊女卑的年代稳坐朝纲,并能把自己的亲生皇儿、当朝品行不良的王放逐,是否会被挖掘成另一部《芈月传》般的史诗级剧本呢?

正在修建的梁代村遗址博物馆

临时的梁代村遗址博物馆中对古芮城的介绍

历史的车轮行进至此,华夏民族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对韩城的历史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建筑文化亦然,宋金之前的建筑遗存已如凤毛麟角,难寻其踪。

宋朝末年,因内忧外患国土不断失守,先被辽金逼迫,在靖康之耻后不得不放弃北方大片土地迁都建立南宋,最终又不敌蒙古入侵,于崖山一役兵败亡国,由蒙古人建立了第一个中土不为汉人统治的元朝。故有“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有狭隘的成分,但元代确实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划时代的分界点,建筑方面亦然(详见后文中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建筑时期的划分)。

北宋疆域图

南宋疆域图

元朝疆域图

此时期的韩城发生了什么呢,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年),金兵施险计自龙门履冰攻入陕境,统治韩城百年。韩城升为桢州,领韩城、合阳二县。这段时期金人留下不少遗产,主要是修筑土城墙,设四门(年)。年在隋代的圆觉寺上部修筑潭法塔,即现今烈士陵园的金塔。自此,金代定型了古城的基本格局,元、明、清各朝只是在这个城圈内发展变化。韩城拥有陕西省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元构建筑遗存,照此来说,金兵攻占韩城后,只是经营城池以备战时之需,那为何当今不见宋、辽、金或是更早的建筑遗存呢?答案应该是被元军烧毁了。蒙古人也是自龙门渡黄河,出奇兵攻克韩城。龙门是韩城城池东北方向的天险,真可谓成也龙门,败也龙门啊。此时正是元军消灭西夏后的第三年,蒙古人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想法是杀光汉人,烧尽建筑,将大片土地变为牧场。后来在占领中原地区之后,才听取了宰相耶律楚材的建议,将杀人圈地改为向汉人征收税赋。清末韩城知县张瑞玑编纂的《韩城县乡土志》载:“金哀宗正大六年(年),元兵自龙门渡河,拔韩城。次年,元兵复大至,纵兵蹂躏,掳掠一空,兵事最惨。”我们不知道元兵当时烧毁了多少建筑,现在能看到的,可能仅剩下古城北面烈士陵园里的金代古塔和铁钟了。

从韩城老城看金塔,下面的建筑现为烈士陵园

夜幕中的金塔,被灯光塑造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塔,十分耀眼

元朝治韩四十余年(—年),先是巩固城防,在城内建立五个营房,又称五营(即五营庙,今仅剩东营庙和北营庙,其他三个已无建筑遗存)。同时加固整修城墙,并重修芝川镇西门外"羊马城"(金城的外城)。年废祯州为县,年复设祯州,迁县址于土岭(今薛峰)。年废祯州,县址迁回古城。元朝统治时期,基于政治和宗教因素考量,将大规模建设寺观庙院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兴建了不少庙堂建筑:—年,在龙门修建极宫(西禹庙在巨鲤岛上),此庙毁于抗战时期日本炮火中;年,城内建太微宫(旧址今为广场,前巷称宫前巷);年,象山下建紫云观(三清殿、老君殿今迁至普照寺);年,薛村建三圣庙(今迁至司马祠景区);年,周原村建大禹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年,孝义村建关帝庙(现为省级重点文物);年,城内东北建九郎庙(现为省级重点文物);年,吴村寨建普照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地);元至顺二年(年),被誉为“民居瑰宝”的党家村创立;年,昝村建禹王庙(今迁建司马祠区);年,郭庄村建府君庙,城内重修城隍庙(此时仍以祭坛为主)。

韩城古城东的东营庙,现为关圣庙周原村大禹庙普照寺(元代建筑博物馆)

司马祠景区

李平新、贺林、许艳在《文博》年第4期的《韩城元代建筑搬迁保护工程》一文中提到“韩城能确定年代的元代建筑17处”,目前韩城元代建筑之多,居陕西首位。初识普照寺时,就对其佛寺中融有道观,共用一个山门佛道合一的格局颇感惊奇,已经开始感叹泱泱大国有容乃大的包容情怀了,后来才知道三清观和其他几座布局很不合章法的建筑是近年来为集中保护迁建过来的,普照寺已经成了“元代建筑博物馆”。按照《韩城元代建筑搬迁保护工程》中的说法,由于许多元代建筑分布在黄河两岸及河谷川道的区域内,分布偏远分散,且大多数建筑已经失去了往日依托的寺庙、道观,或荒废或被占用,破坏改造比较严重,给管理和维修造成困难,因此迁建集中保存。这种靠迁建的方法抢救濒危古建筑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扎堆凑大规模建筑群的最终结果又难免被人质疑。与其将散落的遗构如模型般堆砌在一起,为何不参照迁建永乐宫的做法,寻址复原其原貌,以供后人瞻仰其遗风呢?

今迁至普照寺的原象山下紫云观三清殿、老君殿

从山顶三清观前面的平台回望普照寺大雄宝殿的歇山顶,巨大的鸱尾和正脊的脊饰精美绝伦

今迁至普照寺的三座悬山顶庙堂建筑,像储物柜似的用很怪异的方式堆叠在一起

随着百年元朝覆灭,明朝走上历史舞台。年,在文庙大成殿后建学宫明伦堂,形成前庙后堂、庙堂一体的格局(文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八年(年),党家的贾姓外甥迁居落户党家村,党家村由窑居逐渐转变为屋居并在后来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年,修建城隍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地);年砖砌土城墙,上下各三层;—年,李自成义军三次围攻县城,城墙毁坏;年,本邑大学士、吏部尚书薛国观奏准重修砖城墙。年,李自成义军经韩城进军北京,留下"闯王行官"遗址,并将西门"梁奕西襟"石匾的上款凿掉,刻上“大顺永昌元年孟冬吉旦”,这是短暂的大顺朝留下的唯一石刻,极具文物价值。清初沿用明制,韩城属西安府同州,年,同州改为直隶州,十年后升府。年,建毓[yù]秀桥。年,柳村村民在小渠沟上建康济桥。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史阶段,我们的古建筑探源之旅也将告一段落。

文庙

城隍庙

古城南门楼

毓秀桥(南桥)和桥头的两尊栩栩如生的石刻人像

梳理前文所述之脉络不难看出,韩城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夏禹时代,自周朝便有了文字记载;对其建筑文化而言,宋金以前的遗存虽已灰飞烟灭,却留下了元构建筑遗存的宝库。参照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史的断代划分(见下图),元代建筑是唐宋以前的豪劲时期过渡为宋《营造法式》为代表的醇和时期末期的产物,同时是醇和时期向明清为代表的羁直时期突变(注7)的转折点。敝人在翻阅过的古建筑类书籍中发现当今的主要古建筑著作多以清《工程做法则例》为代表的明清建筑为研究对象,而对宋金元之前的研究就相形见绌了,可能与完整的遗存相对较少,相关古籍资料残损不全有关。而韩城丰富的元构遗存无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醇和时期古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

摘自梁思成先生《图解中国建筑史》

另外韩城的古城民居、党家村民居、周原村民居等明清居住建筑群落保存非常完好、原汁原味,被日韩学者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民居瑰宝”,因此韩城也被称为“小北京”,为后人留下了无比宝贵的人文财富、使华夏民族的建筑文化得以延续并更加繁荣昌盛。

俯瞰党家村

党家村口地标性建筑节孝碑,是仿木砖雕艺术之珍品

后文书中,我们将逐步探寻前人留下的建筑瑰宝,挖掘、学习能工巧匠门的智慧。下面将本文提及古建筑的时间脉络做成表格,以方便之后的探源之旅中随时查询定位。

中国古建筑为什么采用木构架为主的砖木结构作为主要建筑构造体系?等级森严的皇权体系下,屋宇的等级型制如何确立?且待下回分解。









































治疗效果好的白癜风医院
中药治疗白癜风方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yy/29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