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孝范忠轨,仁声义烈,公侯保

陆姓

陆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陆氏鼎盛发展,出现了“一朝二相五侯十将军”的盛况,忠臣孝子多留名于史册。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年底,陆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人。陆氏家族是一个极具开拓进取精神的族群,俊豪迭出,名人众多。如西汉初期政治家、辞赋家陆贾,三国时期天文学家兼郁林太守陆绩,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名宰相陆贽,南宋大诗人陆游,“宋末三杰”之一忠臣陆秀夫,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前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姓图腾

陆,为大土山,亦称高平之地,泛称陆地。陆是一会意字,左边表示很高的意思,右边示其有土无石。陆人与生活在陆地上的一种名“螽”的昆虫有关,称陆螽,陆螽是一种能跳、繁殖力强,又能作食物的昆虫。陆终氏族是以捕食善跳的这种昆虫的部落,加之氏族子孙繁衍也确像陆螽那样众多,氏族就以陆螽为原始图腾,同时也成了氏族之名,螽、终同音,而成了陆终氏族。陆终氏族之后出现了陆地名和陆氏族,建立过陆国,最终出现了陆姓。

得姓始祖

陆通,生于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年),另有一说是公元前年或年,战国时齐宣王辟疆之少子,母无盐氏夫人,元配颖川王韩氏,字季达,谥元侯,于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年),受封于般乐平原陆乡,遂以陆为姓氏,为平原陆氏始祖。陆乡地在古时般县(今山东德州市陵县),称“平原般县陆乡”,或“平原般乐陆乡”。其地在山东济南市东北约80里处,因黄河多次改道,般县遂湮灭。《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载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为氏”。后江南陆氏多以陆元侯为始祖。在国内,陆氏也多以陆通支系为正宗,陆氏得姓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陆通生平,记载很少。一说,因齐愍王(陆通之兄)好战,陆通劝谏不听,遂率妻子逃之于野,自耕稼,楚顷襄王立,闻其贤,遣使赍金帛聘为上相,通笑却之,入峨嵋山,采药不返。

陆姓得姓始祖陆通公像。

陆姓渊源

陆姓的源头主要有四股:颛顼、妫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第一支出自颛顼。据说颛顼之子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东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其中一支融入九黎族中南迁。吴回继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氏族最早居于陕西西部秦岭北、黄河南北地区。陆终氏族随夏氏族东迁进入山西平陆,其中的一支再东迁到大陆(吴泽),即今河南获嘉,这已经靠近了先祖颛顼之墟。大约公元前年商灭夏,亲夏的陆终氏族受商之压迫,东迁山东汶上北的平陆,汉朝因此地置东平陆县,与山西的西平陆县相对。东平陆的一支陆终氏族又向北迁到陆乡,在今山东陵县。据甲骨文记述,商朝武丁时期(公元前—公元前年在位),在山东汶上县存在陆国,至周武王灭商后,陆终氏族所建立的陆国被鲁国所并。陆终氏族之后的陆氏的历史至少有年。

第二支出自妫姓。战国时,齐宣王(公元前—公元前年在位)封少子田通于陆乡,子孙以陆为氏。陆乡即古陆终氏的居地,今山东陵县。妫姓陆氏也有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进入秦岭北的骆谷。此地为陆终氏的始居地区,陆终之长子名昆吾,居于骆谷的戎人取陆终昆吾之简称为陆昆,因变音为陆浑,史称陆浑戎。在春秋初陆浑戎一支东迁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陆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年,晋顷公灭陆浑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成为华夏一分子。

第四支来自外族的改姓。秦汉时期,广西古称骆越,也称陆梁之地,骆越人的后裔多以陆为姓,是壮、布依、黎等族的先民,今广西汉族、壮族多陆姓与此有关。西汉初匈奴人中有一支陆姓部落降汉入籍中原。魏晋南北朝,中原板荡,战火纷起,北方少数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迂东移,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陆姓中同样也发生这类事件。北魏孝文帝率领鲜卑诸族入主中原,代北九十九部落的姓氏全部改为汉族姓氏。与汉人混居,其中复姓步六孤氏为陆氏。明朝初,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子托雷之六子阿里不哥,因避难于湖北洪湖下新河乡,隐族埋名,遂以排行为姓,也姓陆。清朝时驻锦州的满洲八旗人中也有陆姓,此陆姓可能出自汉族。入旗后满化,后来又变回汉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汉族。

古代陆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陆通为始祖的“平原之陆”外,还有因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改革,由鲜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称“河南之陆”。我国的陆姓,一般以陆通及其后裔为正宗,约占陆氏人口80%,其后裔至今已经繁衍到80余代。

语言习俗

玉林陆姓语言有二:一是桂东南粤语方言,二是客家话。

陆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年底,陆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人。

兴业县粤桂陆氏宗祠

兴业县粤桂陆氏宗祠,坐落在兴业县石南镇环江村蓝园二队,始建于年,次年投入使用。陆氏宗祠修建后,成为粤桂陆氏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商务交流的场所,是兴业县及粤桂陆氏宗族凝聚的象征和敦亲睦族的纽带。由于历史原因,陆氏宗祠一直疏于管理,年久失修,现已破败不堪。为了陆氏宗亲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增进两广陆氏宗亲的交流和联系,经陆氏兄弟商量,决定将陆氏宗祠拆除重建。年4月18日,经兴业县陆氏文化中心筹委会申请,兴业县委统战部批准把兴业县粤桂陆氏宗祠改建为兴业县粤桂陆氏文化中心,现由广西兴业县粤桂陆氏宗亲理事会具体推进重建事宜。

兴业县粤桂陆氏宗祠旧貌。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陆氏最早起源于山东,以山东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在岭南的陆氏,可分为两支:第一支是汉朝时,陆贾到广州任官职,陆绩到郁林任官职,其后代往广东、玉林繁衍;第二支是北宋朝,陆诜、陆继绩、陆宗才等到广西任官职,其后代在岭南繁衍。前后两支组成了陆氏岭南支系。

北宋时期,广西侬智高反宋,朝廷震动,于皇祐四年(年),派襄武将军狄青率兵三万人南下征讨。陆氏先祖多人从山东、河南等地随军南下,战争结束后,陆继绩、陆宗才等多人留守广西,为广西陆氏始祖,其后裔亦在广西生产发展。

陆继绩,北宋青州人,皇祐四年以偏将军之职随狄青平南(侬智高反宋)有功,升宣化武都尉抚蛮大将军,后留守邕州。陆继绩乃陆通45世孙,为平原陆氏邕管支始祖,其后代散落在隆安、横县、邕宁、灵山、上思、容县、北流、兴业等县市,人口达数十万,为广西陆氏主源之一。陆宗才,北宋青州人,北宋仁宗帝时,随狄青征剿侬智高乱,事平后奉令留守宾州(今宾阳),其后裔散落在贵县(今贵港)、桂平、宾阳、上林、来宾、平南、马山、都安等十多个县市,估计有十数万人。

陆继绩容北岑陆瑜支系:据考证,陆通56世孙、陆继绩12代孙的陆瑜于明朝宣德年间(年前后)从今隆安县境内迁居归德州(今平果县)。明朝天顺年间(—年)陆瑜之三子振所、振庚、振常等奉旨从归德州征调至今藤县剿匪,因功封地容县、北流、岑溪(简称容北岑)等三县,生息繁衍。其中,陆振庚由广西浔州府(今桂平)武清州抚先县总兵随征出战,事平后诰授武显将军,落业容县杨梅普济,后分支迁灵山六泉、仁勇、六王、石寨等地,是入容最先的陆氏。陆振常,随平寇结束,落业岑溪、北流,至陆顺南分支于年从岑溪迁到容县灵山六良村落业。陆振常另有一分支从北流大坡外迁到容县石寨上烟村。陆继绩容县陆承礼支系:陆承礼为陆通第56代孙(陆继绩12代),其祖先原住归德州(今平果县),明天顺(年)因避难,携妻子至广东广州府,贸易于高州,年入广东信宜县福亮乡(今水口)落籍。因明兵备道,以陶臻大人为统兵,陆承礼为帐下百丈先锋,与兄陆承亮一同入容平寇,匪寇平定后,陆承亮仍回广东信宜水口落籍。陆承礼授敕封标骑将军,镇守容县六居而落业。陆承礼后裔分居于容县的黎村、杨村、杨梅、灵山、六王、石寨、容州、十里、浪水和北流等地,是容县陆氏人口最多的一个支系。

陆继绩容县陆现科、陆现聪、陆现明支系:现科、现聪、现明是陆继绩第24代孙,原住归德州(今平果县),洪武元年(年)迁至广东省高州府信宜县水口,后分支迁到信宜县德亮围下三甲高龙寨居住,后陆现科迁至容县杨村当发村化肚垌,陆现聪迁至容县六王塘角化、独石、义合,陆现明迁至容县杨村东华。

陆继绩贵县迁兴业陆新、陆正养和陆承聪支系:兴业县的陆氏大多从贵县石灰陆村(今贵港覃塘石卡陆村)迁来,陆村建村时有三位陆氏始祖:陆新、陆正养和陆承聪。陆承聪于公元年(明正德十四年),因避宸濠之乱,由江西柴桑迁徙到广东南雄珠玑巷,到珠玑巷后与同姓兄弟陆新、陆正养结伴迁入广西桂平、再到贵县大岩,后又结伴迁到石灰陆村建村定居,并分为三个自然屯:一冬屯、二冬屯、五冬屯。陆新为陆村一冬屯陆氏始祖,陆正养为陆村二冬屯陆氏始祖,陆承聪为五冬屯陆氏始祖。迨数传之后,于明末清朝时期陆续迁往兴业县石南、葵阳、山心、北市、城隍、大平山等地定居发展。

陆宗才兴业县蒲塘镇桂树庄陆胜记世系:陆宗才之第三子陆念三分居浔州府(今桂平)厚禄里,陆念三之后裔陆性泰(陆胜记),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桂平罗播万寿村到塘屯搬迁到兴业蒲塘山奇树北白塘开基创业。清光绪甲午年(年),二十世陆奕棠、陆奕祯、陆奕祥三兄弟又搬迁到桂树岭居住,原来留居北白塘的族人也随后陆续搬迁到桂树庄附近的木格陂合族居住。

容县石头陆王返支系:相传太始祖陆王返由原籍广东南雄珠玑巷白石社徒迁粤西,经平南、六雷到容县水上里石头落籍。

其余还有少数陆氏,他们的原地、祖宗无法查找,有待后世继续考证。

历代陆姓族谱演进简略

兴业县陆氏族人在研究族谱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陆氏源远流长,姓氏谱系,自唐以来,代有修撰,录其部分,以飨后人。

唐代元和七年(公元年),时任福建观察使(考察州县官吏政绩的官)的陆庶(陆元侯38世孙)上书皇帝,请准编写陆氏族谱(唐以前编写族谱是官办的,到了宋代以后才有民间编写)。唐宪宗准奏,陆庶便编成历史上第一部《陆氏族谱》。陆庶把陆氏分为49支,都以祖宗所任官职或任官所辖地方为名。由此看来自陆元侯建陆氏之后的多年间,陆氏不仅仕第连绵,而且散居各地,已经有相当规模了。南宋礼部侍郎张九成于绍兴九年在书中写道:“湖南多巨族,论其盛,则未有加于陆氏者也。”

陆游,陆元侯第51世孙,重修了陆氏族谱,增加了29支。距陆庶第一次修谱是多年。

到了元末,陆元侯第58代孙金紫支的陆迪吉会合楚国支的陆文愚、陆端学等晚辈又重修一次陆氏族谱,把前谱补缺补漏。此谱修成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年),距上一次是多年。

明清朝间各分支各修自家的族谱更为普遍。清朝同治甲子年(年)广东顺德县龙江房陆锡九中举,南海县鳖山房陆师彦等前往祝贺,其间谈及陆氏源流,陆锡九的叔父陆益斋便取出在湖南经商时得到的一本《三听堂世谱》,似是编于康熙四十年至四十五年间。这是一本分谱,但所幸的是把前人的重要文章都收录进去了。

陆师彦回到南海,参考《三听堂世谱》,着手编了一本家谱,打算传家之用。经十年努力,年广州“开越陆大夫祠”举行秋祭,陆氏子孙聚集,陆师彦把家谱端出来,大家提出,与其一家收藏,不如广为印发供大家阅览,于是取名《陆氏世德记》,于光绪元年(年)出版,这是粵东陆氏的一本总谱。

年,广东三水市,陆探芳(陆元侯第79世孙)合族编纂了岭南陆氏族谱,收录了中原入迁岭南的各房支系,名为《岭南陆氏族谱》,距《陆氏世德记》修成年,这是岭南新时代最完整的一部陆氏族谱。1年,广西陆氏族人在南宁聚会,与会宗亲一致提出,联合本族有志之士,修撰《广西陆氏大族谱》,经过编纂机构成立、族人动员、了解历史、材料搜集、资金筹集、制定体例、文字编纂等诸多环节,直至年10月,才完成一部多页的五卷本《广西陆氏大族谱》。

自陆元侯创陆氏以来,至今已有82代至83代,玉林陆氏各支系也大多修编了各自支系的族谱,考源溯流,叙祖宗遗泽。

家族名人

陆宠廷(—),容县石寨人,字劭荣。年在梧州集资创办“国民学校”,聘陈协伍任校长,是广西集资建校之始。其时,胡汉民与其为密友,赞同孙中山革命主张。年,陆宠廷回容县县城创办“师范学堂”,哺育师资。同时又创办“国民学校”,鼓吹革命,还在县城成立“明伦女子学校”。年,在陆宠廷办校影响和推动下,容县兴办公私学校余间,时为全国之冠。陆宠廷还送其子陆涉川及侄儿陆更存游学日本,当时(容县)留日学生70多人,盛极一时。年,陆宠廷在新加坡两次会晤孙中山,并参加同盟会。年奉命回广西策划起义,9月率领民军攻打北流县城,被清军逮捕杀害。后国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陆劭荫(—),容县石寨人,两广军医学校毕业,孙中山同盟会员。后改名“爱唐”(爱我唐山之意)。二十多岁任容县中正团团总,后在粵、港等地经营商业,从事革命活动,在梧州创立国民学校及振华学校,同时设立工艺学堂。年参加黄花岗战役,失败后往香港、武昌,起义时与刘崛等攻浔州,广西光复后任梧州征集所长,年署贺县县长,兼第二十巡防管带。后被推举为梧州国民党某部部长,年二次革命爆发,在粵参加反袁活动,失败后亡命香港,转奔南洋等地,发动华侨捐款,并受孙中山命在香港设立机关,募集民军准备起义。年6月3日在广州被捕遇害,为辛亥革命烈士。于民国六年孙中山给抚恤金白银元,后民国十九年南京政府又给抚恤金白银元。

陆绍,生于年,北流市民安镇高车村人,广西山歌学会会员。自18岁起学歌,刻苦演练,不久成为北流市内著名歌手。年起常到名山、茂林、新圩、隆盛、六靖、容县,甚至贵港等地对歌,会过茂林张日明,北流罗予芳、韦开英、谢十娘、覃秀英等著名歌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配合清匪反霸、分田地、兴修水利等运动,用山歌形式进行宣传。近年来宝刀未老,每年三次到北流参加文化馆举办的山歌宣传活动。有人赞道:“自学唱歌到今时,解放前后唱歌诗。随时开口随时有,句句唱出成歌词。”这也是对他一生的评价。

陆宠廷在容县石寨镇上烟村龙胆屯创办学校,传播文明。

容县石寨镇上烟村龙胆屯的陆氏祠堂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本姓人自评

陆氏在中国百家大姓中虽不像王、李、张、刘等姓氏那样的大姓大族,但历代英贤辈出,地位显赫,声誉名扬四海。陆氏得姓以来,自三国吴到南宋期间,曾出过陆逊、陆凯、陆祎、陆敦信、陆象先、陆元方、陆扆、陆希声、陆贽、陆秀夫等十位宰相,历朝的陆氏名人更是举不胜举。陆氏族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拥有很多有德行的后代,世人因此认为陆氏是忠义之门。乾隆皇帝在《御制陆忠宣公论》中,赞誉唐德宗的宰相陆贽(谥号宣公):“复唐之功不在于用李晟,而在于信陆贽。天下之治乱、社稷之安危,在于人君用一人。”“贽为人刚方严正,而有经世之才,其奏疏可行可法,措之天下,则有治安之效。”这些赞誉表明,陆氏乃历代崇尚的名望族系。

毋庸置疑,从古至今,陆氏英才辈出,出现了一批政治名流、军事将领,在思想、文化、学术、科学、文体等领域都有一批杰出人才。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陆氏兰桂腾芳,仕第连绵,精英不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名垂青史。作为陆氏后人的我们,理应在陆氏家族精神的鼓舞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团结一心、积极进取,为家族和社会的兴旺发达作出更大的贡献。

(广西兴业县粤桂陆氏宗亲理事会会长陆造文)

专家点评

秦汉以后,陆姓被尊为“勋臣八姓”之一,名贤众多,且多为爱国爱民之才。西汉政论家陆贾辅佐汉高祖定天下,行仁义,法先圣,无为而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力主抗金,支持北伐,收复中原,一生创作诗歌余首。他告诫“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希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彰显了陆氏族群爱国爱家的优良品质。玉林陆氏弘扬文化传统,在民国时期,容县“龙胆陆”的陆劭荣策划广西独立起义,为辛亥革命胜利慷慨就义。陆军少将陆受祺、陆汝群、陆汝畴在北伐和抗战中英勇献身。

陆姓族群不仅爱国爱家,而且为官者清政廉洁,创建了廉石文化。三国时,陆绩出任郁林郡太守。他鼓励农耕,兴修水利,政通人和。任期届满时回归故里,因为行李甚少无家财,轻舟不可渡江河,便以石压船,回归故里苏州。当地官民建亭置石,上刻“廉石”,以警示官吏。玉林人感恩陆绩,在州府建有“景陆堂”“景陆台”“爱石轩”。廉石文化,影响久远。

同时,陆绩还富有爱心,礼让三先。有次在拜见郎将袁术时,怀橘孝母,传为佳话。陆氏裔孙坚守孝悌忠信,读书明礼,高风笃行,践行“赠梅明友爱,怀橘表孝心”的良好家风。

(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赵彦行)

陆姓

忠孝清廉家风代代传

陆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翻开各支系《陆氏宗谱》,可以清晰地看到陆氏的起源和演变。从战国时期陆通肇始,两千多年的陆氏世系,就像一条河流,源远流长,也像一棵大树,由主干分出枝杈,不断散枝开叶,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绵延数千年,家史如长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朝十宰相功绩传千秋

陆氏历代英贤辈出,地位显赫,声誉名扬四海,特别是江浙一带,乃历朝名人最多的地方,赢得“江浙陆氏才子多”的美誉。陆氏得姓以来,自三国吴到南宋期间,曾出过陆逊、陆凯、陆祎、陆敦信、陆象先、陆元方、陆扆、陆希声、陆贽、陆秀夫等十位宰相。所以,陆氏倍受各时代社会的







































治疗白癜风效果如何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yy/37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