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襟抱有谁知
——《德川家康》读书笔记
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购买《德川家康》的情景。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我走进了贝塔斯曼光谷店,买了《德川家康》1至8部,我问那看店的女子其余几部何时能到,她说,这是贝塔斯曼在中国最后一个营业日,明天就关门撤离中国了。没想到这本书竟是贝塔斯曼撤离武汉时卖出的最后一本书。
我听了不禁默然。那天,我在书店待了很久,直到暮色渐浓,书店打烊我才离开。
此后的几册,我是在各地机场、车站和城市的书店中陆续购买的。我清楚地记得:十二、十三部是在沈阳桃仙机场候机时购买的。
光荣的《太阁立志传》和《信长之野望》,从二十多岁一直玩到了现在,依然乐此不疲。二十多年来,我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做一个英雄,喜欢与旧时英雄目光交集、惺惺相惜。就这样,日本战国时代的各路英雄走进了我的眼帘,让我想去了解他们的性格与志向,并通过他们去了解那个与中国三国相媲美的一幅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的乱世画卷。
山冈庄八的这部《德川家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阅读的。《德川家康》洋洋五百五十万言,共13部,将日本战国中后期织田信长、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等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在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德川家康最终脱颖而出,结束战国烽烟,开启二百多年太平盛世。展现了德川家康作为乱世终结者和盛世开创者丰满、曲折、传奇的一生,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与杀伐、谋略与权术、天道与玄机!
《德川家康》是我年最重要的阅读,那一年,我将此书的读书笔记作为整个年度的阅读记忆,也正是通过阅读此书,让我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
历史总是重复。十年之后的年的春夏之际,我最重要的阅读就是重温《德川家康》。
十年前,读《德川家康》,读到的是家康的隐忍。十年之后,再读《德川家康》,我读到了家康的志向:开创太平盛世。隐忍,只是一种手段。
儿时因家族的弱小,年仅四岁的竹千代(家康的乳名)便被遣往骏府作人质,谁曾料途中被胁持到了织田府上,却也因此与信长结下了不解之缘。后又转战到骏府处继续人质生涯,而这一段时间他又得到了太原雪斋的真传,算得上因祸得福了罢。 家康的整个年少时期,充斥着屈辱、不平等,也造就了他隐忍的性格。最令人铭记于心的莫过于冈崎那群忍辱负重十余年只待少主归来重振冈崎雄风的家臣们,乞丐般的生活也不能饿了战马空了库存。文中有一幕,直逼人心,催人下泪:本多忠胜的母亲背着小忠胜只身从冈崎蹒跚至骏府,本多夫人好歹也算冈崎一城的家老夫人,身份也算尊贵,却宛然一副村妇形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地来为他们的少主送上两件新年的新衣裳。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 接下来的桶狭间之战信长取下了今川氏的首级,家康才终于逃出骏府,重掌冈崎大权,其后家康经过数年的韬光养晦,彻底收复三河地区,并与信长结成联盟,联合作战,统一全国。 织田信长一步步攀升至右府大臣,却在本能寺遭到明智光秀兵变,自焚而死。丰成秀吉借此机会除掉光秀,收拾残局,重掌天下。然而,无论是信长还是秀吉,对待家康的态度出乎意料的一致:联盟。在织田信长勒令筑山夫人与松平信康自裁时,德川家康用牺牲妻子和儿子的方式换取清州同盟的存续与本家和平,这种异乎残忍的“忍”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而在丰臣秀吉将家康的领地由富庶的三河东迁至荒凉的江户一带时,家康的家臣个个群情激奋、摩拳擦掌欲与秀吉玉石俱焚,但家康冷静的服从了命令,事实证明家康恰恰因此避免了参与征伐朝鲜的文禄庆长之役,从而保留了实力成为秀吉死后天下的主导力量,这种富有远见的“忍”也非常人所能及。
当太阁秀吉征讨朝鲜失败后因病而亡,终于,家康的时代来了。通过关原之战也排除了石田三成的阻挠,又因丰臣秀赖的存在不得已而以争议大将军的身份另开府邸,以武者的身份统领天下武者。
晚年为了巩固太平盛世,不惜剿灭丰臣氏。为了防止内乱,甚至放逐了自己强悍的六子宗辉,并对一代枭雄伊达政宗进行安抚,终于开创了二百多年的太平盛世。
德川家康作为德川幕府的奠基人,个性魅力不及织田信长,机智才略不及丰臣秀吉,战阵用兵不及武田、上杉,文采风雅更不及千利休,四者具无。对于德川家康而言,正因为其文治武功均不及其敌手,所以隐忍是最好的韬略,幸好上天不薄,长寿让家康最终忍到了出头之日,相比之下,49岁在本能寺吟“人间五十年”抱憾而终的信长公就不禁令人嗟叹时也命也了。
苏轼《留侯论》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家康就是这样的勇者。隐忍,并不代表软弱,而是为达到终极目的审时度势而做的一种明智选择。
其实,无论是家康、秀吉或是信长,三者对于天下的认知大抵相同,唯让天下人太平罢了。家康隐忍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人将懦夫二字扣之头顶。为了天下,忍受常人不能理解之苦,惟心系天下罢了。
想起孔子的那个故事,他问弟子:“食、礼、兵,如果舍弃一个。应该舍弃什么?”德川家康和孔子一样,选择了舍弃“兵”。在战乱的时代,生命随时不保,然而他却有如此的气魄和胸怀。如果再舍弃一个,德川家康选择了“食”。利益是一切争夺的根本,如果没有“信”,只有“食”,那么必然会战乱不息。这是一个智者、善者的抉择。远远超出了智谋、权力,实在令人佩服。
又想起了《英雄》里的,“剑”的最高境界是“不杀”。而对于德川家康来说“战”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就是要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
一个人的成功,其实还需要一点“运道”。家康的成功,也有“运道”的成份。在骏府以为无出头之日时,今川义元在桶狭间败亡,在三方原会战中狼狈逃窜几乎覆亡时,武田信玄莫名其妙的暴毙,与信长渐生嫌隙时,信长身死本能寺,在秀吉底下当一家老时,熬到了秀吉病亡,最终成为势力无出其右的大名。
家康好“运道”的基础,是因为他有超乎日本战国时期人们难以相像的寿命。76岁的寿命近乎于当今日本的平均寿命,而与他同时代的大名的大多在五十岁左右,秀吉也只活了六十多一点。
为了一个目标,隐忍,一年、两年、三年……其实只有真正的大丈夫才有这样的气概,才有这样的信心和气度。
隐忍、努力、运道,等待机会。
真正的大谋略,是谓“不求”。正因为“不求”,才使家康成了信长和秀吉联盟的对象,而不是攻伐的对象。
柏杨先生给与这部书很高的评价,说中国有两部书可以与《德川家康》相比,一部是《三国演义》,另一部是《资治通鉴》。
据韩媒报道,朴槿惠正在读日本历史小说《德川家康》。《德川家康》这本小说,朴槿惠在竞选年大国家党内总统候选人失败后,也读过一次。不仅如此,已故韩国前总统、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生前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朴槿惠可能在狱中卧薪尝胆,她早晚会复出。朴槿惠或许想效仿德川家康,以忍耐之心迎来无罪释放,并重返政坛。
希望朴槿惠有好的“运道”。
应该说,德川家康的隐忍加上好“运道”,终使他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出生时,天下纷乱;他离世时,海晏河清。他一生所作,从统一三河,到争霸天下,乃至最后建立幕府,给后人留下了一段长久的和平与繁荣,我想,这也许是家康对于全日本最大的贡献了吧。
一生襟抱有谁知。
只是,当时,乃至此时,德川家康的襟抱又有几人知呢?
袁文清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