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德川家康》是在大学时候,那时候流行着“德川热”。也许由于是反日高潮期,竟有些人出来疾呼想要打压日本首先应该了解它,要了解它就得从它的历史着手,而日本战国史正好是这样的一个了解日本的窗口。反正不知道出于哪种目的,我也加入了这热潮之中。
共计十三册,五百五十万字,对于我这种看书慢的人,确实是一种考验。总的来说还是感谢山冈庄八把历史写的如此有趣,让我坚持的将它看完了。
初才读完主要有两点感想:一方面觉得那时的日本女人太可怜,在家里完全没有地位,只是作为生孩子的工具和政治联姻(即使联姻并不能使关系稳定)的工具,动辄就被送来送去。也没有一丁点的安全感,可能今天男人出征,明天就变成了寡妇,为了生活必须得改嫁。第二方面就是对于德川家康本人,总觉得他的一生与司马懿极其的相似——其成功的根本在于其命长(取得天下的第二年逝世)——耗死了织田信长(曹操),又接着耗丰臣秀吉(曹丕),最后才畏畏缩缩的取得了政权。
可能那个时候比较单纯的喜欢铁血征战的真英雄,对于织田信长咄咄逼人的征战天下和丰臣秀吉执着的征朝鲜妄图使大明臣服的气势更加佩服。相比之下对于安土时期联织田,大阪时期臣服丰臣,却又最后趁虚而入的人更加嗤之以鼻。
进入社会后,稍微见识了一下市面后再回过头来看《德川家康》竟完全换了一种想法。当然对于女人的悲惨命运的同情,是一贯始终的,变得只是对于男人的看法。
这一次我似乎遵从了作者的视角,第一次把德川家康作为主人公来看。一岁时候母亲被逼改嫁,三岁时候被送出去做人质,紧接着父亲被家臣杀死,他才几岁就变成了一个没有城池没有家臣,还在做着人质的家主。十来年的人质生活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娶自己不喜欢的人),使得他更加学会了隐忍,却又不甘平庸。织田信长突袭今川义元(德川主家),才第一次将他解放出来得归岗崎(自家城池),同时也让他认识到了织田绝非池中物。本能寺之变(织田身故)后,他没有与明智光秀和丰臣秀吉一齐争着进京,而是向东巩固自己的地位。携大义名分与丰臣一战,正式归附。作为实力仅次于丰臣的大名,为天下计被迁领而不抗争,征朝鲜亦不参与。最终在秀吉逝世后,起而取天下。
我相信历史或许被美化了,但只要是有这些经历的人,要么就是发狂发疯的死去了,要么就会更加坚韧的活着。他的内心的火苗会永远的炙热,他的外化的表情会永远平静。不管谁在他面前,不管他有多么的强大,他都不会被吓到,他会有更多的考量——领民的福祉,家臣的期待(巩固自己的领地),而不是轻易的去征伐。
再读《德川》更多的喜欢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