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有声书德川家康,命运的转机往往在

“日本战国史上的“桶狭间合战”,今川家意外战败,可以说改变了整个日本战国的走向。不仅使织田信长正式登上了群雄争霸的舞台,也给年轻的家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过,对于当时年仅19岁的松平家康来讲,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桶狭间合战后,到底发生了一系列怎样的变化?而我们熟悉的“德川家康”这个名字,又是怎样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呢?让我们继续走进德川家康的传奇人生。

喜马拉雅FM

北川有声书

命运的转机,往往在不经意间

年,今川义元率大军上洛,试图称霸诸侯。此战,松平元康(后来的德川家康)担任今川军的先锋大将,并攻陷了织田家的丸根寨。虽然今川家的大军在尾张国内屡战屡胜,但是由于今川义元本人在桶狭间被织田信长突袭并阵亡,今川军顿时分崩离析,上洛失败,元康也被迫率军退回三河。

义元阵亡后,其子今川氏真继任家督之位。但是氏真是出了名的公子哥,风花雪月地附庸风雅可以,但要治国理政,则完全不懂,根本没有他父亲的谋略才干。有这样的家督,今川家迅速衰败下去,此后不到十年,原本坐拥三国,实力强大,被认为很有希望称霸天下的今川家,就被武田、德川两家联手所灭。

虽说虎父无犬子,但富二代、官二代不复乃父之智勇的也比比皆是,可见,接班人的培养,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今川家的悲剧,只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次教训中的一例而已。

作为今川家的附庸,桶狭间合战的结果却给松平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少松平家臣建议元康趁机宣布独立,不再做今川家的附庸。但是,此时的元康,却表现出了对今川家忠诚的一面。他多次上书给氏真,要求整军再战织田家,给义元报仇,并且自愿出任先锋。无奈,此时的氏真根本无法控制今川家遭受重创后的局面,人心离散,老臣纷纷出走,形势一片混乱,当然也无法回应元康的请求。

面对这样的情形,使元康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是否脱离今川家独立。

年,织田信长派密使接触元康,希望能和他签订盟约。经过全面仔细的权衡,元康最终决定同意信长的邀请,亲自前往清州城,和儿时的玩伴织田信长,签订了战国时代最稳固、持久的“织德同盟”。同年,他把名字中当年今川义元赐给他的“元”字去掉,换为“家”字,正式改名为“松平家康”,这也标志着家康正式脱离今川家的掌控,开始成为一方独立的诸侯(终于,我们可以用“家康”,这个后世人们最熟知的名字来称呼他了。之前的“竹千代”、“元信”、“元康”之类的,都觉得怪怪的),这对于家康本人和整个松平家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事件,从那一刻起,家康和松平家,都开始了全新的征程。

那一年,家康19岁。

机遇往往来得很含蓄

虽然从今天来看,家康当年的抉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四百多年前,家康要做出这个决定,却也相当不容易。

从道义的角度来说,当年义元在世时,自己在今川家长大、受教育、元服、接受“元”字、结婚,如此种种,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义元都对自己不薄。而自己之前和今川家有过类似宣布效忠的协议,如今义元尸骨未寒,今川家遭逢大难,自己的独立无异于落井下石。

从实力的角度来看,今川家虽然开始衰弱,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领有骏河、远江两国和东部的半个三河国,又有武田、北条等强力大名做盟友;而自己真正掌控的领土,只有三河国西部的半壁而已,盟友信长也仅有尾张一国,还面临着周边其他大名的压力,今川家如果真的前来讨伐,自己能否抵挡,也还是未知数。

机遇,很多时候是回头看才发现的,甚至在当时,看上去很不靠谱。

说句实话,做人很多时候,情怀和利益是很难兼顾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为自己活着和为他人活着之间找一个平衡。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所谓“名利双收”的事情,在这个缺憾的世界,是很不正常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很难去评价德川家康当初的决定是否属于“背信弃义”。同样的道理,对其他人也是一样,没有必要用道德去苛求他人,毕竟做人,谁都不容易。

我想,促使家康下定决心和信长结盟的,很可能还是因为他对人的观察。很明显,今川氏真完全不是一个当大名的料,这是一个类似中国古代李后主、宋徽宗式的人物,根本无法在战国这样的时代立足。若继续依附于今川家,难逃与之一起被吞噬的命运;反观织田信长,其志向、谋略、才干,都远非氏真可以比,和信长并肩作战,在乱世中生存乃至发展壮大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且织田家的实力也不如今川家,和信长结盟,就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非原来的附庸。

说来说去,还是领导人本身的素质,会决定一个团队的前途和命运。家康正是看到两家领导人的截然不同,才毅然选择和织田家结盟。正如一句游戏谚语所说:“不怕GOD一样的对手,就怕pig一样的队友。”家康至少选对了队友。

青梅竹马,其实和关系的稳定与长久并没有太大关系。而相反地,她可能早已看穿了一切。

至於为什么家康能看得比较准,除了家康本身的识人水平以外,儿时在织田家和今川家的人质生活,我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正因为对两家的少主都有过近距离接触甚至一起玩耍的机会,家康才能很清晰地知道两人之间的差距,帮助他在此时做出正确的抉择。

所以,警惕当年和你一起穿开裆裤、玩泥巴的家伙,他早已看穿了一切。

改姓,少年家康的野心

和信长成为盟友后,家康开始致力于三河国内的建设和统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到了6年,家康统一了整个三河国,祖父时代的基业,在他手上又恢复了。

同年,他得到了朝廷的敕封,正式成为三河守,即三河国的最高军政长官。此后,家康开始酝酿一件大事:改姓。

日本战国群英传连载至此,好像日本人改名改姓实在和玩一样,甚至一生中还不止改一次。

又是改姓?嗯,前面已经告诉过你了,日本人改名改姓虽然不像吃饭那么频繁,但也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就说家康本人,我们在前面不长的文字中,已经换过好几个称呼了:竹千代、松平元信、松平元康、松平家康……这一次,他似乎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改名,更是准备把姓氏也改了。

用现在的话来讲,家康准备下一盘大棋。

经过一系列运作,终于在永禄九年的年底(公历已经是公元8年的月),得到朝廷的敕许,家康改姓“德川”。此后整整年,这个姓氏逐渐成了全日本的主宰,直至年的明治维新。

为什么要改姓德川?按照家康自己的说法,是由于松平氏是清和源氏的分支新田氏的支流得川氏之末裔(晕啊。。简言之,清和源氏——新田氏——得川氏——松平氏),现在要认祖归宗。又由于“德”比“得”更好,所以改姓氏为“德川”。

虽然改名改姓,在中国可能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随便”的行为,但是在日本的文化环境下,却恰恰是一种对传统和姓氏传承的极度尊重。这样的一种对传统的极度维护在日本社会随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民族性格。这一点,我们从它每年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中就能看出。图为日本京都著名的“葵祭”。

当然,松平氏是否是德川氏的后裔,谁也搞不清楚;但德川氏是清和源氏的后裔,却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公认。讲到这里,你应该可以发现,别的什么氏,在家康看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天下人相信,自己是“清和源氏”的后裔,这才是重中之重,才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再说的直白些,家康要认“清和源氏”为自己的祖先。

为什么?

前文在讲述秀吉的故事时说过,出身不好,血统不正,就不可能身居特定的高位。秀吉虽然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却因为出身问题,无法就任征夷大将军,开创属于自己的幕府,这就是当时日本姓氏文化的强大威力。哪怕你是军事强人,可以用刀扫平天下,但那些手无缚鸡之力、身无一兵半卒的王公贵族们,还是从内心深处鄙视秀吉。这种发自内心的鄙视,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令哪怕是统一天下的秀吉,也不得不屈服。

小田原征伐时,关东霸主北条家之所以最后决定以不到六万的兵力和秀吉的二十余万大军对抗,有一个原因也是当时北条家的实际掌权者北条氏政认为秀吉出身太low,全国各地的大名们不会真正服从这个农民,所以他们组成的联军,其实并没有战斗力。当然,事后证明这是氏政的严重误判,但因此可以了解到,很多人鄙视秀吉,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还记得那个日本史上最著名的逆袭故事吗?丰臣秀吉和他的无奈。

而在日本的诸多尊贵姓氏中,源氏就是其中之一。源氏,是因为嵯峨天皇将自己的几个儿女从皇室成员中除名,降为臣籍而来的。因为他们都是天皇的后裔,所以嵯峨天皇赐他们“源”姓,寓意和皇家是同一源头、由皇家分流出去的意思。自此以后,这个姓氏就成了日本尊贵的姓氏之一。

讲到这里,你应该彻底明白了,什么这个氏那个氏,都是马虎眼,家康真正想要做的,就是要确立自己皇族后裔的身份。他一个三河守,辛辛苦苦运作这个身份做什么?你懂的。

那一年,德川家康5岁,风华正茂。他已经活过他祖、父遇难时的年龄,似乎预示着先辈的悲剧不会再重演。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人贵立志”。当然,这句话听起来是个大道理,很空洞。其实我一直觉得,忍者神龟德川家康之所以能够如此坚忍,和他从小就能立下远大的志向有很大的关系。任何人都有顺境和逆境,有高潮和低谷。有志向和没志向的人相比,关键说白了,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个盼头,凡事也比较容易看得长远点。

而最终,历史也确实选择了这个少年老成者,来终结日本史上最混乱的时代,进而开启了一段长达65年之久的繁荣盛世。

-未完待续-

江湖相望远,共点古今茶

-往期专题,点击阅读-心学

止学

棋道

茶道

中医灭亡

容斋随笔

孔门

曾国藩

芈月

魏文侯

曹操

隋唐

魏晋名士

易经

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

德川家康

武田信玄

上杉谦信

成熟做人,从容处世

长按







































专科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北京治白癜风的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zl/38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