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青青陌上桑

掌上永新·窝里银的网络精神家园

聚焦民生事传递正能量

永新资讯.永新风俗美食.交友点歌.潮流趣事

商务合作

我的知青岁月:青青陌上桑

文/晓文

1”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我与种桑养蚕的结缘,是在年初冬的市田知青茶场。那时候的茶场除了在照坪岭有上年种植的四百亩茶园外,还在照坪岭下的一个山冲里栽了几十亩桑。自从我们知青下来以后,这蚕桑生产的事便落在我们头上了。种桑养蚕是南方农村的一项传统产业。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记得学校曾包过一场老电影叫《蚕花姑娘》,里面的《采桑歌》令我至今难忘:“早采桑,暮采桑,十里桑园好风光;风吹桑林沙沙响,蚕花姑娘采桑忙。口唱山歌手摘桑,歌满桑林叶满筐;片片良桑送蚕房,蚕儿喂好条条壮。”这充满着快乐和幸福的田园生活,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年代,曾使多少人热情向往,要是把我们的“幸运”告诉给其他知青点上的同学,不知会招来几多的羡慕嫉妒恨。2

初冬的一个下午,和我们一起在茶园松土除草的老场长,趁着劳动休息的间隙,对在场的知青说:“这几个月大家在照坪岭上辛勤劳作,目前茶园的整地挖沟、除草追肥任务已基本完成。下一阶段,男知青要集中力量到桑园去,争取用一个来月的时间把桑园的冬季管理搞好,这对明年场里的蚕桑生产至关重要。”

听完老场长的话,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单靠我们这十多个不算熟练和强壮劳力的男知青,这桑园的冬季管理也许又是一场硬仗和持久战。

傍晚收工时,老场长走近我们并叫住了我:“明天你就不要去桑园了,跟着老黄他们去砍竹。”

老场长的打算是今冬要添置部分蚕盘、蚕架,还有搁蚕盘的竹竿,为节省开支,竹竿就由自已派人进山去砍,这样为明年的养蚕打好基础。

明白了老场长的想法后,我便二话没说地在第二天一早跟着两个老农进山了。

砍竹子的地方在繁荣水库与安福县交界的深山里,距茶场有三十多里远。一路上我们穿垅过坳,上山下坡,在库区还涉水越过一条小河岔,临近中午时才来到一条长满竹子的山沟。

带队的老黄说,这里的山竹没人管,并告诉我所需竹竿的规格是直径在一寸至寸半之间,随后便各自动手了。

只见他们左一刀右一刀没几下便砍倒一根,我也照着样子选了根青葱翠绿的竹子砍起来,旁边的老农姓彭,他一见忙叫我停住,说这是今年的嫩竹不能用,要选竿子带点黄的老竹才行。

在老彭的不断指点下,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砍了十几根,其它竹子还是两个老农帮着砍的。我们知道砍竹的时间不能太久,回程的路还遥远漫长。在吃过带来的干粮后,我们便开始下山了。

扛着那梱六七十斤的竹竿,踏着峰回路转的山道,开始感觉也很轻松,算计着按这下山的速度,在太阳落山前可以回到茶场。

但走了将近一半的路程后,我便感到肩上的竹子越来越沉,迈出的双腿也越来越重,落后老农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就这样,我扛着竹子气喘吁吁,走几步歇一肩,浑身的衣衫被汗水湿透。

这时候,太阳开始落山,晚风带来了阵阵寒意,在夜色中孤独负重行走的我,一脸的疲惫写满无奈,双肩磨破的血痕疼痛难忍,此时的我真想丢掉这捆竹子,倒在路边的荒草中,让黑夜把我吞没。

就在我又累又饿又寒冷的时候,场长派人来接我了,这才使我从绝望中回到现实,冰冷的身心感觉到了一股温暖。事后,老场长说:“揹不动就不要死扛,要不是老黄他们告诉我,出了事谁负责?“此刻,我似乎听不懂他是在骂我还是在关心我。

老场长是一个在当地威望很高的老革命,解放初就入党做了村干部。他平时少言寡语,做事认真负责,待人处事心中自有一杆秤。

自从我揹竹的事过后,他似乎对我有所关照,一些“好事”也不时落在我头上,如全县通讯员培训、乡村民政普查还有水产养殖培训等等都叫我去,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再说我那时正年轻,揹竹回场后吃完一钵热饭,洗了一个好澡,睡了一个稳觉,第二天又生龙活虎地跟着大家到桑园去劳动了。

3

茶场的桑园,地处照坪岭北侧的一个山冲里。我第一次走进这长满齐膝深杂草的桑园,只见一排排细柔的桑枝上挂着几片发黄的桑叶,随风摇曳着显得可怜兮兮。也许是此前茶场人手少,种完桑以后就很少管理过的原因,这几十亩桑园已荒芜得无法养蚕了。

这次我们要把这片桑田重新整好,等于在山上开荒种桑,任务十分艰巨,也不比在茶园整地轻松。

好在我们这些知青是属于能吃苦耐劳的一代,多数人从小就经过了劳动的磨炼,我也曾在十来岁就随家下放,上山斫茅,下地种菜以及养猪放牛什么都做过。

作为下乡知青,从刚到茶场开始,我们就顶着“三伏加秋,晒死黄鳅”的烈日,在这几百亩的茶山上翻土、整地、清沟、除草和追肥,几个月来尽管晒脱了一层皮,也磨出了满掌厚茧,但每个人黝黑的脸上却充满坚强。如今要做好这几十亩桑园的冬季管理,就要从最基本也是工作量最大的清园除草开始。

此后,我们每天早出晚归,集中力量从山冲下面的田块开始,由下往上一丘一丘地清理杂草、剪去病枝、扫除落叶,归堆焚烧,然后再整枝、刷白、追肥、清沟、培蔸,整地,最后再把四周田埂铲光。

完成这样强度大、环节多的劳动,我们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洒下了多少汗水,仅我们挖坏的镢头、铲断的锹把、用坏的镰子和剪枝刀就有十几把,连老场长也有些嗔怪地说:“你们是不是在和镢头锹把过不去?“

但一个多月以后,当看到整个山冲面貌一新,那一排排整枝刷白后的桑树,那一垄垄翻耕过后的桑田,如战士的队列般齐整,似画家笔下的画图般美丽,让人不得不如佩服这劳动创造的杰作,这时老场长那总是黑着的脸也不由得浮出一丝笑意。

4

在我的记忆中,冬天的严寒尽管冰冷刺骨,我们在劳动中还能忍受,而夏天的酷热才是最令人难熬的。在下乡第二年的六月天,夏蚕还未饲养前,要突击进行一次夏季桑园管理,重点是给桑树追施夏肥。

烈日下的桑园如一片绿色的海洋,静如止水般的不见波浪不见风,整个桑园闷热得就像一个烧开水的大蒸笼。

我们打着赤膊挑着肥料钻进比人还高的桑树林中,没干多久就闷得汗流夹背,有的人甚至浑身无力像脱水一样,有的热得实在难受就爬上田界打着“呦呼”透透凉,或寻条水沟埋头喝上几口来压压心头的虚火。

那时候,由于夏季的高温高湿,加上生活环境也很差,我们大多数知青染上了疥疮。疥疮的痒是一种入骨难忍的奇痒,常使人把两腿间的皮肤抓得又红又肿才罢手。

尤其在汗水的刺激下,使得我们不停地松开裤衩头伸手去抓痒,那弯腰半蹲抓腿根的动作和场面让我至今难忘,好在都是清一色的男知青,也就没有那种说不出的尴尬。

现在回想起来,这桑园里的活,看似轻松实则难干,怪不得女知青她们摘桑叶都选择早晚比较阴凉的时刻,也怪不得人们常说蚕农的辛苦比老牛耕田还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对种桑养蚕有所体会。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当春风吹绿了田野中连片的桑园,养蚕的季节就到了,女知青们也开始忙碌了。

她们从蚕房蚕具的清理、消毒到小蚕的防病、喂养;从蚕房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到春蚕后期的添食增桑、适时上簇,每个环节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我虽然没有亲手养过蚕,但常常看见蚕房的灯半夜还亮着,也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听见女知青去蚕房添加桑叶的脚步声。

当见到春蚕吐丝成茧,变成那一粒粒拇指头大小的白色茧包,心情就特别兴奋格外舒爽。

是呀,当你穿上那色彩艳美的绫罗绸缎的时候,你会为这春蚕所创造的奇迹发出惊叹,它们默默无闻地辛苦一生,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类作出贡献,作为种桑养蚕人,该有多么自豪。

人们赞美春蚕,是因为它有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是,也不能忘记喂养它成长的桑叶之情,更不能忘记那些为种桑养蚕起早摸黑付出艰辛和努力的人们。

5

其中有一件事就给我影响特别深刻,在年的秋季,场里因为经验不足,高估了桑园的产叶量,盲目扩大养蚕规模,结果多买了一些蚕种。

在小蚕阶段由于用桑量少,还没感到危机的存在,当秋蚕进入到五龄后,食桑量翻倍增加,女知青们除了每次增加给桑量以外,夜里还增加给桑次数。

那几天,她们起早摸黑加班加点拼命采桑,连我们也全部加入采桑的队伍,才勉强保证了供应。

但在这批蚕上簇停食前一晚也就是桑叶需求最多的一晚,茶场自已的桑叶已经没有了,寻找桑叶已成为头等大事。

当时负责养蚕的女知青许刚心急如焚,她知道这些大蚕少吃了一晚桑叶,将会严重影响上簇后蚕茧的质量,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薄皮茧”、“毛脚茧”等下品茧。在找到场长作了紧急汇报后,场长听了也毫无办法。

恰好男知青刘小晶从他们身边经过,场长便连忙叫住把情况一说,要知青自己想办法,许刚忙说自已有办法就不找场长了。

刘小晶前两天从县城回来时路过新源茶场,看到他们的桑园长得还很茂盛,便建议唯一的办法就是今晚去新源偷点桑叶,以解燃眉之急。场长赞成了这个办法,要求全体知青都去。

就这样我们拿着编织袋乘着夜色从公社果园山那边翻过一座小山进入新源茶场的桑园,然后手忙脚乱地摘了起来。我们男女知青十几人,三人一伙,五人一团,行动迅速,摘完就走。

严武也参加了那次晚上偷桑叶,事后多年他已是江西财经界颇有名气的教授,但说起这事时还有些心虚:“第一次做小偷的事情,心里挺不踏实的,有点担心和害怕,好在人多,凭着人气给自己撑胆。”

其实在当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们想即使被他们发现了,都是知青而且认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就这样为了救自已的“蚕”而偷了别人的桑,而且还觉得“理”不亏,说出来还真有点强盗逻辑。

6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高考恢复和知青回城,市田知青茶场也人去楼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先的桑园也就毁了。

但他们(包括文竹、浬田、石桥、怀忠等知青点上的种桑养蚕)给当地农民留下的记忆却是深刻难忘。

“桑叶尖新绿未成,满窗晴日看蚕生”,当年浬田九西村农民率先在河滩洲地上种桑养蚕走出了一条脱贫路,到九十年代初永新县开始大规模发展蚕桑生产,再到今天已成为全县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我欣喜地看到,我们四十多年前的艰苦奋斗,我们曾经编织过的美好故事,正在这片饱含激情的红土地上续写着新篇……

-关于作者-

晓文,永新县直单位退休人员。

掌上永新征稿提示:

1、“掌上永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zl/83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