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戈里淮海战役功劳谁之最兼述被淡化被

白癜风的偏方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7568336.html
摘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淮海战役作战目标的战役设想、聚歼敌人的战场预设以及战役展开的兵力规模,受制于解放区对战争的支持程度。淮海战役最后阶段,我参战兵力与前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达到一兵九民,大大超过战役初期一兵三民的概算。仅筹集调运的粮食一项,若全部装上小车,车装斤,这个小车队伍即可以从南京到北京排成八行。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在根据地司空见惯,但在长期受国民党反动当局统治的地区却成了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

目录

一、党中央、毛主席、蒋军将领如是说

——百万民工支前何以保障战斗力

二、电影《大转折·鏖战鲁西南》一处败笔

——“即俘即补”何以形成战斗力

三、华野基层指战员最钦佩中野的谁

——“三大互助”运动何以培养战斗力

四、当代书斋秀才难以理解的“斗争会”

——军事民主何以提升战斗力

五、统帅心头的战局转折点由谁创造

——连队党支部何以组织战斗力

正文

经过革命战争洗礼的老一辈革命军人,说到自己的战功,几乎异口同声“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

而今的社会,为某些开国战将战时的苦劳“争功”、战后的待遇“叫屈”之声,却不绝于耳。

难道我们的革命前辈在公众面前,人人都是虚情假意的谦谦君子?在组织面前,个个都是泯没“自我”的诺诺小人?

否!

因为,他们不是争雄逐利觅称侯的军阀,他们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不服务人民群众,他们一无是处!

因为,他们不是打家劫舍窜四方的流寇,人民军队靠人民,只有和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才能打赢人民战争,不深入人民群众,他们一事无成!

因为,他们不是争强斗狠缺思想的打手,他们的功劳无一不建立在“走群众路线”基础之上,在功劳面前,他们首先想到冲锋陷阵的基层指战员,想到流血牺牲的千百万革命烈士,想到哺育子弟兵的亿万人民群众,不融入人民群众,他们一钱不值!

一、党中央、毛主席、蒋军将领如是说——百万民工支前何以保障战斗力

淮海战役功劳的归属,党中央早在淮海战役结束7天后就有过结论——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饶漱石、张云逸、粟裕、谭震林、陈赓诸同志,华东人民解放军和中原人民解放军的全体同志们,电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并明确指出:

关于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陈毅分析道:

淮海战役中,中原人民支援我军弹药、物品的架子车队

——图片来自淮海战役纪念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淮海战役作战目标的战役设想、聚歼敌人的战场预设以及战役展开的兵力规模,受制于解放区对战争的支持程度。

年11月8日,即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碾庄战役发起之前,粟裕等致电中央军委,在分析了蒋介石可能采取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和立即放弃徐蚌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的两种方案后,强调了淮海战役的先决条件:

同年11月9日,就粟裕提出的战役设想的前提条件,中央军委回电粟裕等:

同年11月14日,就战役保障问题,中央军委又致电刘陈邓并告粟陈张、韦吉、谭王,同时部署华东局、中原局:

11月22日,中央军委再发一电,将调粮、弹药接济等支前任务,扩大到华北局。

史料记载,淮海战役期间,华东、华北、中原、冀鲁豫解放区人民全力以赴支援我军作战,共出动:

战役最后阶段,我参战兵力与前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达到一兵九民,大大超过战役初期一兵三民的概算。仅筹集调运的粮食一项,若全部装上小车,车装斤,这个小车队伍即可以从南京到北京排成八行。

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在根据地司空见惯,但在长期受国民党反动当局统治的地区却成了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史料记载:

淮海战役中踊跃支前的民工小车队

——图片来自淮海战役纪念馆

对于人民群众的作用,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更是有着震彻肺腑的感受。国民党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回忆,双堆集战斗结束后,他和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等被俘将领被押往后方途中——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群众,靠优秀干部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军队,靠优秀将领统领指挥,才能打胜仗。

革命队伍不否定英雄,不能容忍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年1月16日,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在东北军政大学上级干部大队作报告时,曾痛斥:

在华东战场,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将“个人英雄主义”斥责为“单纯的打手观点”。

在中原战场,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批评更为严厉——《中原军区关于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与制度的训令(一九四八年六月十四日)》严肃指出:

还要求各部队警惕其中少数人“发展了极恶劣的军阀主义、脱离群众的倾向,腐蚀了部队的战斗力”。

“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在毛泽东统领的人民军队中,没有政治头脑、缺少政治觉悟的“打手”,通常是被帮助、被教育的对象——史料记载,中原野战军某部“在查整中曾暴露右倾军阀主义、贪污腐化、干部不团结、反上压下等现象,查整中用算伤亡账方法,及提出如何对得起太行山人民及党政的口号,激发了极大多数干部的反省与觉悟,不少高级干部在反省中,惭愧痛哭流涕,最后思想、作风、工作得到很大进步”。

8年前,笔者在《我研究中国革命战争史为什么聚焦基层士兵》一文中曾有过如下假设:如果电视编导将《亮剑》中的共产党将领李云龙与国民党将领楚云飞对调,互换指挥对方的部队,在剧中,编导解读历史的逻辑依旧周延,人际关系表达的情理依然通达。但是,如果让现实中粟裕和杜聿明在淮海战场上互换部队指挥,肯定行不通!

为什么?

因为,电视剧宣传的是英雄史观,而现实中的人民战争靠人民,靠走群众路线!

唯物主义从来不否定杰出领导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就淮海战役来讲,若论个人的作用,非毛泽东莫属!当年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曾说:

国民党嫡系将领对我军的评价更有意思——回顾曲折历史后曾著文“走毛泽东的道路就是胜利”的徐向前,年2月23日在临汾前线营以上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到:

既要坚持人民史观,又不否定杰出领导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二者如何辩证统一,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有过经典论述——年6月,毛泽东在郑州分别会见来自亚、非、拉地区的外国朋友后,修改了熊向晖起草的新闻稿,把原稿中“中国人民伟大领袖”、外宾“称赞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样一些话删去。据熊向晖回忆,看到主席如此修改,熊向晖认为这都是外宾的原话,很不理解,于是,毛泽东与熊向晖之间有如下一段对话:

拒授军衔、拒佩勋章、拒绝将自己置于“人民之上”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心里装的,是能够翻天覆地的亿万劳动群众,是已经血沃中华的千百万革命烈士!

因为,他老人家坚定地认为:

由此,才凝聚了草根大众“粪土当年万户侯”“敢教日月换新天”之伟力,才有了“六亿神州尽舜尧”“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接见熊向晖

二、电影《大转折·鏖战鲁西南》一处败笔——“即俘即补”何以形成战斗力

这些年来,“突出个人”淡化以至于藐视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唯心史观”作品和“半截子唯物史观”作品越来越多,特别是影视界,就连一些“主旋律”影视作品也不例外。

比如,电影《大转折?决战鲁西南》就有这样一幕剧情:邓小平视察前线,与一群刚补入部队的俘虏兵交谈时,发现一位俘虏兵正在战壕里睡懒觉,枪也不擦,都生锈了。当邓小平了解到这位俘虏兵在国民党军队就被称为“机枪大王”后,二话没说,立刻指示让其当机枪班长。接下来的剧情,是这位俘虏兵在羊山集战役中身负重伤后,一定要面见邓政委……

文学艺术来源于实际生活,应该高于实际生活,这是革命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大转折》编导的本意,也许是想突出邓政委的历史作用,但如此为“突出个人”而编导的剧情,却于无意间歪曲了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抹杀了我军基层战时政治工作创造的五千年来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举世无双的历史奇观——“即俘即补”工作,抹杀了“解放战士”的觉醒过程以及觉醒之后释放出来的巨大战斗力。

这不是一件小事!

“即俘即补”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

据江林平先生考证,作为我军独创的词汇,在解放战争期间流行起来的“解放战士”一词,早在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医院一所政治工作通报》中就已出现,一般是指:

这个称谓意义深远——本来,俘虏就是俘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却明令各部队一律将俘虏兵改称“解放战士”,将俘虏军官改称“解放军官”,将战俘营称为“解放战士教导大队”或“解放军官教导团”。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被俘”是一种耻辱,“解放”却是一种新生。一词之改,体现了对俘虏人格的尊重,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的孜孜追求。

解放战士在人民军队获得尊重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补充解放战士是我军占比最大的兵源。早在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国民党军队被俘人员的指示》就明确提出:

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为我军制定“十大军事原则”之第九条中,进一步明确规定:

三大战役之前,我军人数万,占解放区现有人口1.66%,依照华北财经会议关于养兵应合人口1~1.5%之规定,已达到规定的饱和点。从爱惜民力、保证生产出发,年9月中央军委在部署“解放战争第三年战略方针、作战计划和军队建设”时,明确指示: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补入的解放战士逐年增加,到三大战役前,其大致比例,“关内许多部队,俘虏成分已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关外部队“解放来的一般占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个别部队(如三纵)则达到百分之三十几”。

至于整个解放战争中我军补入解放战士的总数,周恩来年7月6日在中华全国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指出:

解放战争结束后,周恩来在一次政务会议上提到:

对于淮海战役中我军大量补入解放战士的意义,朱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作战局年11月26日战况汇报会上指出:

淮海战役确实如此——按照西方的步兵战“崩溃点理论”,当进攻部队伤亡达到33%时,部队将崩溃。可淮海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伤亡达到总兵力的28.4%后,非但没“崩溃”,反而连续作战,越战越勇,越打越强,到战役结束时,兵力竟然由36.9万人增至55.1万人。其原因,粟裕指出:

粟裕在年12月31日上报毛主席并中央军委、华东局的《淮海战役中部队情况简报》中指出,在紧张、残酷的淮海战役作战期间,由于有效开展了“即俘即补”工作,解放战士对于迅速恢复一线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战役第一阶段的俘虏兵,到战役第三阶段就提升为排长,才一个来月啊!

史料记载,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二连战士宋琨峰,是9月17日早晨在济南外围常圻屯战斗解放的,当晚参加我军后,于商埠战斗中俘敌4名、缴枪4支。11月中旬,宋琨峰在徐东阻击国民党第八军的吴窑反击战中,主动接替相继伤亡的正副班长实施指挥,缴获敌机枪2挺。此次战斗结束后,全班同志一致推选宋琨峰接任班长。紧接着的进攻刘楼战斗,宋琨峰率全班攻占敌阵地,缴获六○炮1门、机枪1挺、电台1部。次日,上级发动战士推选干部,大家一致推举宋琨峰任副排长。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张志礼淮海战役时任华野第四纵队十师二十九团一营营长,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碾庄战役期间,他和教导员汪涛带着全营打剩下的“十几个位骨干接收了本营和兄弟营刚抓来的二三百俘虏,很快又编足了一个营。这些解放战士来不及换衣服,必须立即投入战斗。……结果,他们打得真的很英勇,我们一鼓作气猛冲猛打,攻下了刘家河,为我们营争了光。”

我军战时的“即俘即补”工作,不仅是世界五千年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战争奇观、历史奇观,也是绝无仅有人文奇观,甚至对当代社会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学理创新,都有着珍贵的思想资源方面的学术意义。

这盖世无双的历史奇迹,靠给个“机枪班长”当当,是创造不出来的。我军也不可能腾出那么多的班长位置,给刚刚补入部队的解放战士。

那么,“即俘即补”奇迹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年9月下旬,时任华东野战军宣传部宣传科科长的奚原,根据莱芜战役至孟良崮战役期间在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蹲点的调查,结合其他各纵队书面报告材料,综合研究整理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并归纳了“改造新解放战士的三个基本经验”。该报告经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夫主任钟期光审定,以《改造俘虏工作的初步总结》为题,刊登在年12月出版的《华东前线》增刊第十一期,印发各部队。

奚原报告收录在《奚原九十文选》一书中

捧着这份5万余字的珍贵历史文献,能让我们感慨万分的内容太多太多了。

感慨之一,是战争年代我军政治工作抓住重心开展调查研究,太深入了,太细致了。

奚原的这份总结报告,把思想改造作为俘虏兵改造工作的重心。为此,首先按照俘虏兵的“出身成分、社会经历不同,参加旧军队的方式及伍龄长短不同,其所在就军队的性质(杂牌、伪军、嫡系、精锐、土顽等)不同,任职(兵等、兵种、班长、勤杂人员等)不同,所受欺骗教育深浅不同,解放的时机不同”等等特点,将“新解放战士的糊涂观念”,在归纳为3个大类、21个小类的基础上,列举了94条具体的思想反映。

然后,根据上述思想反映,又将俘虏兵“组织上入了伍,思想并没有翻身入伍”之“两条心”“半条心”,归纳了5种表现,并列举了22个具体表现。

再后,奚原报告在大量列举事实的基础上,归纳了各部队在审查俘虏、优待俘虏、巩固解放战士、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提拔干部、宣传鼓动等7项溶俘工作中,好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如此深入细致地把握新解放战士的思想脉络,又何愁解决不了俘虏兵的思想问题?

感慨之二,是战争年代我军政治工作解决问题“走群众路线”太扎实、太有成效了。

俘虏兵应该如何改造?

办法,不是来自于上级机关闭门造车的“顶层设计”,而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将群众“摸着石头过河”开创的经验集中起来,形成领导机关指导全局的“顶层”部署,再回到群众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丰富发展。

据奚原报告,

等等。

但群众创造最主要、最有成效的,是下列三个方法:

控诉教育,是改造俘虏兵工作最核心的内容。对此,奚原报告指出:

控诉教育,之所以成为改造解放战士诸多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以及诸多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是因为对解放战士最根本的改造是思想改造,思想改造的目标是提高阶级觉悟,而绝大多数解放战士都有一肚子的苦水!

这苦水,就是骇人听闻的阶级压迫:

笔者在采写《心路沧桑——从国民党六十军到共产党五十军》(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第二版)过程中,先后采访了名历史亲历者(含名国民党起义官兵,包括师职2人、团职8人、营职4人、连排职22人、士兵99人,另有随军眷属6人),凡是从旧军队过来的人,无人否定旧军队内部的阶级压迫,甚至一些坐过共产党大牢的军官也不例外。

在经济上,军官“吃空”(就是虚报士兵人数,以贪污空额的薪饷和粮代金)贪污司空见惯,克扣士兵的伙食更是“家常便饭”,有的军官还要以“保管”、赌博等形式,勒索士兵的钱财。

在人身权利上,国民党军队内部通行残酷的体罚、肉刑制度,军官对士兵,上级对下级,有随意打骂的权力,甚至草菅人命。

原籍陕西省的刘进昌,年被抓壮丁,补入荣誉第二师。“真他妈的活地狱!”刘进昌一辈子都在诅咒这支军官们引以自豪的蒋介石嫡系部队。整日挨打受骂就不说了,最残忍的一次,是在向越南开拔的途中,一位四川兵发痧(中暑)走不动路了。冉副排长一脚把四川兵踹到水田里:“你狗×的是想借故开小差吧?老子送你回家!”说罢,抄起一把军用铁锹,当着全连的面,将发痧的四川兵活活砍死。

这不算最残忍的。

抗战末期,原国民党第一八四师某团驻防云南屏边时,一次,抓到3名逃兵。那天早操,全团官兵集合在一个大操场上,3名逃兵被拖上前台先打了一通军棍,叫人抬走了其中两人后,团长命令逃兵所在新兵连多名新兵,每人都要端起步枪去捅逃兵一刺刀……

这还不算最残忍的。

据国民党暂编二十一师第二团二营机炮连士兵罗珠成回忆,抗战末期在云南省个旧市卡房镇驻防时,他所在营抓住一名逃兵,全营集合后,军官宣布:由逃兵所在连每人用匕首从逃兵身体上旋下一块肉……

这还不算最残忍的。

据记载,个别军官甚至将逃兵身上的肉割下来切碎煮熟,而后强迫士兵分食,军官则吃人脑。笔者在云南石林采访的原国民党士兵刘益,抗战期间在云南屏边驻防时,就被强迫喝过“人肉汤”。他说,那一次军官强调:“喝了人肉汤,就不会开小差了。”不喝就挨打,打了以后还得喝。

这还不算最残忍的。

据记载,在绥远某国民党军队,有一位逃兵被抓回后,杀了37刀。逃兵的肝肺被挖出来后,还要强迫死者的父亲去吃!

蒋介石嫡系部队一样令人发指——胡宗南所属第七兵团的士兵揭发:

据史料,在第一四四师的名士兵,在旧军队本人被吊打过的人,被捆打过的人,被棒打过的人,被刺刀打过的13人,被枪托打过的人,被打过耳光的人,被皮带打过的人,被拳打脚踢过的人,被打昏死过去的53人,被打吐血的20人,被打残废的22人,被罚过跪的人,被罚过冻的人,被罚过晒的人,被罚挨饿的人,被罚过喝尿的1人,被罚过吃地痰的1人,枪毙未死的33人,活埋未死的24人。这名士兵在旧社会,母亲被强奸有人,被霸占的有21人,被迫改嫁的有人;妻子被强奸的有57人,被霸占的有53人,被迫改嫁的有93人;士兵被强奸、霸占的姐妹有人,被强奸、霸占以及被迫改嫁的嫂嫂有人,士兵的母亲、姐妹、嫂嫂被强奸、霸占以及被迫改嫁的,总计达人。

解放战争中我军某部的诉苦大会

奚原报告记载,

在华野独立师二团二营的控诉大会上:

正是基于残酷的阶级压迫,解放战争期间数百万国民党官兵才能发自内心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教育”,于控诉运动的历史瞬间,抛弃遗传千年的奴性,完成前所未有的人生启蒙和亘古难寻的灵魂裂变。

而当一个个解放战士于控诉运动中觉悟到,国民党反动统治是亿万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苦根”时,也就在他们身上焕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年1月,西北野战军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期间,当毛泽东主席听取余秋里汇报三五八旅“诉苦三查”运动后,高兴地说:

三、华野基层指战员最钦佩中野的谁——“三大互助”运动何以培养战斗力

电视剧《亮剑》热播后,媒体几乎一窝蜂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zl/858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