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周,原名孔祥溪。山东省沂水县孔家庄人,年在岩峪村抗属学校读书,改名孔周。学校校长是安善平。建国后曾任临沂行署行政管理局处长等职务。
沂水县抗属子弟学校于年春在今院东头乡岩峪村开办。这是一所适应当时战争环境的学校。当时开办这所学校的宗旨是:保存革命后代,培养革命人才。因为凡是参加这个学校学习的学员大都是抗属子女,大部分家在敌占区,父母都参加抗战,子女在家随时就有被鬼子、汉奸逮捕的危险,所以为了安全,就把子女带到根据地,送进这所学校,一方面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学习抗械道理。当时我家孔家庄离沂水城只有七华里,驻城里的鬼子汉奸经常到我村骚扰,为了安全起见,我父亲托姜家坪谭振老大爷,也把我送到抗属学校。由于学校临时处于安全地带,入学手续很严,名字也要另起。本来我是祥字辈,在家时名叫孔祥溪,到学校时,改名孔周。这时校长是安善平,指导员是朱孝亭,还有几个老师,名字失记。学校分大、小两个班,我被分到小班,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一个。学生行动一律军事化,早上吹哨起床,先送铺盖,然后跑操,跑操完毕,集体到河沟刷牙洗脸。每人一个书包、二个小木凳和一块方板,木凳和方板是用绳子拴在一起的,上课时就把方板放到腿上用于看书、写字。
学习课程,记得有国语、算数、时事,课本是个石印的小册子。时事课,主要是讲日寇侵华罪行,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再是苏联红军如何胜德、意帝国主义等,授课人主要是安善平和朱孝亭。当时还学一些革命歌曲,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八路军进行曲”、“皖南事变”等歌。记得还有这样首歌词:“晴天呀蓝天,这样蓝蓝的天,这是什么人的队伍上了前线,这是什么人的队伍上了前线。叫声呀老乡听呀听分明,这个就是坚决抗日的八路军,这个就是坚决抗日的八路军。八路呀军来爱护老百姓,老百姓来也要拥护八路军,老百姓来也要拥护八路军”。这首歌主要是歌颂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唤起人民群众热爱这支队伍、拥护支持这支队伍。学校还有服务于战争的任务,打仗时大班的学生有的抽去侍候伤员;还有组织群众宣传抗日的任务,排演文娱节目,宣传抗日救国。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沂蒙专署在院东头村南河滩召开大会,机关、部队都帯着武器整队去的,会场秩序很严,我们也参加了,并且被安排在前排。会上牟宜之专员讲了话,姊妹剧团(大辛、小辛姐妹)演出了节目,我们学校也出演了节目。
那时,师生吃得是公家的,穿得是自己的。开饭时一个班(十人左右)一盆子菜大家围着吃,饭是高粱煎饼,有时还吃小米干饭。穿戴,由于家庭条件不一,有的好些。而我家比较困难,长期得不到一件新衣服,又常常不脱衣服睡觉,冬天生虱子。满身抓得是血,学校以为我生了疥疮,给我用中药治,我自己不好意思说,后来别的同学发现我的衣服缝内都是虱子,就让我脱下来放在锅里煮,这才解决了问题。
学校开始住在岩峪,由于国民党51军团、团等顽固武装从北向南进犯,听说已占了王庄天主数,我们只好向南转移,翻过南大山到了望仙院大庙内,这里离敌人远点,环境又好。在岩峪村时,是在河滩或树下上课,到了望仙院是在庙内东边的一个大屋和一棵大松柏树下课。到庙墙东边有一条小河沟,长流水,每天早晨我们都是在那里洗刷。不久,顽军又向南入侵,我们又向南撤,越过南墙峪东东大山来到田家峪。年11、12月份,日寇纠集五万余人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地“铁壁合围”、“三光政策”,这时机关、部队集中力量进行反“扫荡”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很难维持,于是上级领导决定停办。大班同学有的随机关、部队反“扫荡”,小班的同学全部疏散,大部分被送回家。我是被送回家的。
由于受到学校的教育培养,灌输了革命思想,据现在了解,凡经这个学校培育的,不论大、小班都参加了革命工作,有的在“文革”前就任河南省某地团地委书记、计委主任,有的在部队任师以上职务,有的任上海市纪委书记、党的十二大中央候补委员。这所学校确实为革命培养了人オ算得上桃李满天下。
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二日
来源:沂水县院东头镇
原标题:《沂水百年党史丨孔周忆抗属子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