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前设计汉字了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那家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我去年前设计汉字了。”

启蒙沙龙第22期速记全文

主题:设计视角与汉字文化

时间:.08.:00-17:30

地点:华夏幸福大学城市图书馆

主办:华夏幸福未来城市研究院

主讲:胡颖

平面设计师

胡字平面创始人

著有《干净的错误》、《看不到高级》

目录

开场  3

文字乃民族之血脉  4

很多伟大事情的起点都是朴素的  7

人本即字本  23

字是怎样造出来的?  32

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  36

“文字游戏”:提笔忘字就画个叉+俗语  39

俗字VS正字  41

胡字的泥足  43

问答互动  48

开场

李玉峰:

今天下午是一个特别刺激的话题,大家都认识胡老师,给我们研究院做了三年多的视觉体系的设计,从虚到实,他跟邱总也是多年的好朋友,举贤不避亲。

胡老师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他喜欢做文字,我觉得很惊讶,我想起徐冰老师,后来受他的启发我想起特别有趣的逻辑,四个“文”,文字、文学、文化、文明。这是我们研究院常规的思维方式,一个文字怎么变成文明。

中国人的文字很了不起,以我所知道的一点知识,据说王羲之《兰亭序》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虽然我不认识王羲之,但是我看过他的字。

所以胡老师研究文化里面最高级、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文字。今天我们特别开心,抓住机会,大家吸一下胡老师身上的仙气,怎么找到文化的自信,包含审美,这是人人要补的课。

废话少说,请胡老师跟我们分享他对文字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对文明的理解。胡老师这个标题特别性感,一下就跑了,灵魂出窍去到两千年前,大家放松一下享受这个奢侈的讲座。

胡颖:

首先很感谢研究院,有这个机会办一次这个沙龙。因为汉字太熟悉了,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到现在都在使用。这个题又很大,大到我不知道从何说起。今天也是很轻松的随便聊一聊,因为话题太大,而且自己不谦虚的讲才学比较浅薄,所以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或者不周到的地方,大家听一个乐吧。

我把这个图放在第一个,这是雍和宫的碑林《十三经》,因为跟邱老师太熟了,他知道我的愿景,就是有生之年做一个这样的碑林,把我葬在那。

作这个课件,当时写了一句感叹的话“步步叩首,字字如来。”其实还是看得太重了,我们现在不需要那么凝重,要不然后面就没法说了。

文字乃民族之血脉

文学,唐诗、宋词等等,都是以文字去承载的,所以我说文字是民族的血脉。

我们先大概讲一下文字的过程。

公元前21世纪已经有成型的文字,但在公元前年-年,也就是说仰韶、大汶口文化到现在最少有年的文字历史。

文字最早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它是怎么创造出来的?通过画卦、结绳、刻契、作图,还有仓颉的造书。

这几种方式都是传说,画卦与八卦有关。

结绳,今天发生一个事情打一个绳子结,如果发生一个大的事情,滴滴什么的,打一个大的绳子结。如果是我去打这个结的话,过两天肯定也就忘了,就像朋友圈写一个莫名其妙的话,过两天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所以这个还是不靠谱。

如果要传下来,比如刻一个符号,这个占卜一样,需要刻一下。原来的占卜就是有一个龟壳,凿一个洞,然后烧它使得裂开,根据裂纹来判断这个事情的吉凶。

作图跟设计有关,就是画,有什么东西就画出来,比较具象。

一直到仓颉,现在没有人说文字到底谁发明或者在哪个时期发明的,但是都把它归到黄帝这个时代,这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民族有一个特性,伟大的时代一定要让它更伟大,比如我们都说是炎黄子孙,在黄帝时期的舟车、桑蚕等等这些,包括文字,我们全都归在黄帝的时期,仓颉就是黄帝时期的史官,为什么是史官创造了文字?因为他要记录,这是他的工作,他需要使用文字。

全世界的文字大体分两类,一个表音,一个表意。中国的文字很幸运是表意文字,我们从小学的都说是形声字,一半是形部,一半是声部,但其实更多是表意。

如果表音的话,虽然说文字语言学,但是文字也可以单拿出来,语言也可以单学。语言有上古音、中古音等等,早期汉藏语系发音不是单字单音节,而是像英文一样,不是现在我们一个字一个音的。

所以如果按照那个来记录的话,可能就不知道之前说的是什么意思了。我们有很多语言和词汇,包含时代的特征等等,时过境迁都会导致以后的人,不知道之前的人说的是什么意思。

但因为是表意文字,我们现在的人可以轻松地看懂几千年前的书籍,这都要归功于表意的文字。虽然中国版图这么大,各地的方言都不一样,但是因为有文字表意的功能,而导致我们都能够信息互通。

我们刚才讲到文字的功能就是信息传递,而在表意的基础上有一个符号功能,这跟我们设计有很强的关联性。文字最早叫文、名、书(书契),是信息的承载。这个表意文字它的图形化、它的符号化也有它独立的信息承载的功能。

“文”字之前叫名、文、契,文字这个说法是秦以后的事情。其实文和字是两个概念,简单理解,文就是一个图形或者是一个符号,但是字是由多个符号,两个以上的符号的组合而构成的。

六书的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是现代学者公认的。假借、转注不属于造字范畴,而是属于使用文字范畴,所以这两块单拿出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象形、会意、指事、形声,我们拿一个字来说可能比较好理解。

比如“大”字,大是一个象形字,象人正面展臂之形。

“立”就是在“大”的下面加一横,表示地面,表示这个人所立于的环境,这是指事字。但是现在的文字不管简体还是繁体,都看不出立和大的关系。

会意,“奚”有三个部分,“大”是一部分,“幺”是一部分,然后是“爪”。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奴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梅尔吉布森《启示》那个电影,电影里面有一群奴隶被抓了之后,他们在肩膀上绑一根木棍,特别长,用绳子拴在每个人头上或者手上,这个“奚”就是抓了一个奴隶,绑在一起,串成一条,这就是“奚”造字的来由。

奚字有长、条之意,我们再加三点水之后就是溪水的“溪”,这就变成形声字。也就是说文字的过程以这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表示出来。

今天我们主要讲古文字。古文和今文的分水岭在汉朝,我们说汉族或者汉字都是以汉朝这一朝作为它的名称来由。古文字又分甲骨文、金文、篆文等等。古文象形的成分更多,而今文在隶变之后跟现在的汉字没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古文跟今文的一个分水岭,隶书之后统称为今文,包括以后的行草隶篆等等。

很多伟大事情的起点都是朴素的

之前给研究院做了个字,我们今天就以这个字作为一个底本来讲。讲这个之前我也总结了一下,所有伟大的事情的起点都是朴素的。

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人很闲,今天出太阳了,看到太阳要把太阳记录下来,于是我就可以造一个“日”字,这是古文字的日。古人的造字朴素,就是一种对常识的掌握。

天上太阳是在走动的,一天24小时不断变化。按照日的运行走动我们能得到什么字?时间的“时”,跟现在的字不太一样,这是古文字,上面是一个“止”表示脚步,下面是日,也就是说太阳的脚步就是时间。

繁体字的时候日里面是一个寺庙的寺,发si的音,但是现在把寺庙的寺简化变成日和寸,又不象形,又不会意,但是我们可以引申出别的阐释,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其实最早的这个字还是以时间的脚步为时间。

这个是“春”、“秋”,也是在个字的里面。我们简单讲讲。“春”字右边是一个“屯”,屯和才是一个字分化的,表示始出生的意思,左边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中间是日,这个很好理解,春日万物生长,草木始生,就是春。

后来这个春,把屯单拿出来,屯跟日,就是出生在阳光下变成“旾”字。后来又把草再加上去,变成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屯,再下面是一个日的“萅”字,有时我们看人写春联会写到这个字,不要意外,这也是“春”字。但是在古文字里面春是这样的构形。

“秋”,这是一个禾,稻谷,秋天就是丰收,它有穗儿垂下来,表示已经丰收。最早这个字很复杂,比如我们最远可以说到西域的龟兹国,最早这个字是象形字,就像龟虫一样,所以念qiu。我看流沙河,它说现在上海的方言还把蟋蟀叫做秋虫,所以发qiu的音,其实这个在我看来有点不正确,它最早的象形字是一个螽斯的形状,就是蝗虫,后来不断累加,加“禾”字旁,加“日”字旁,后来到战国六国时期,又把这个字再简省,简到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还有一种繁体字,这边一个“禾”,另一边像乌龟的“龟”。根据那个字的注解,秋天我们要把庄稼收割之后烧掉,烧掉之后把土翻盖,这个叫沤肥,是根据那个字而产生的注解。

我们简单说,因为如果整个梳理过来太学术,我们还是要以轻松的方式展开。秋天丰收,可以收割了,这个就是秋天。现在我们写一个“禾”,一个“火”,可以把桔梗烧掉,这个就是“秋”。

“阳”,同样是“日”字部。左边的部首是阜成门的“阜”字,同样有一个太阳日,下面有一个示。这个字简单的理解就是看得见太阳的地方。这个“阜”,最早人们的居住,人是穴居,因为穴居很难找到合适的洞穴,包括纷争等等,我们就变成了半地下的居住方式,现在想想还是挺好的,冬暖夏凉。这个阜就是阶梯,现在还可以看出象形的阶梯的意味。

“阳”字,中国文化里面讲究阴阳风水,阳在什么地方?山南水北,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是阳地。山的北面跟水的南面就是阴地。包括我们取的地名贵阳,就是贵山的南面,湘阳是在湘水的北面,淮阴就是在淮河的南面,湘阴就是湘水的南面。中国的地名跟阴阳,一目了然。

我们看“阜”字,左边是古体的写法,右边是今体的写法。通过这个“阜”,设计上幻化一下变成我们现在说的耳朵旁,其实是“阜”字旁。

比如邻居的“邻”,这个字我不具体去讲,就说这一部分。

这个口或者说这个框,表示一个区域、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守在这个地方,这个字就是“邑”。原来是表示一个区域,这个邑,古封建制的国家就是分多少户人给你,比如你是一个大臣,封多少邑,这些采邑交的税归你所有,这是“邑”字。

但是通过设计转化之后发现它也变成一个耳朵旁,现在我们的汉字两个耳朵旁,一个来源于“阜”字旁,一个来源于“邑”字旁。这个怎么区分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

邱和阮,两个都是耳朵旁,“邱”右耳朵就是邑字旁,“阮”左耳就是阜字旁。以后我们可以这样分,只要看到耳朵旁在右边就是邑字,表示区域。而在左边表示方位,在这个地方。这是一个规律,但是所有规律都是被打破的,比如邻居的“邻”,它不管在左边还是在右边都是邻居的邻,我想了很久只有这一个字是这样,它其实是一个异体字,这个耳朵管在右还是在左都是邑字旁,只有这一个是特例。

讲完“日”,再讲“月”。月亮当然是圆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写出来,包括我做出来的都是缺的呢?这是一种常态。因为一个月月圆两次,大部分时间还是缺的,所以古人造字很智慧,他当然知道月亮是圆的,但是他要做成缺的,因为月缺才是月亮常态的形式。

在个字里面有这个字“朗”字,一个良,一个月。包括“明”,左边是一个“囧”,就是前些年被调侃的那个“囧”字,其实是窗户,月光通过窗户照过来为明。

古时候的人很精准,不像我们现在活的很糙。比如我们房间的窗户,古人叫“牖”。那时候牖比较矮,孔子在颜回生病的时候去探望他,但是颜回不让老师进来,老师就通过窗户伸进手拍了拍他,可见窗户是很矮的。

古时候窗在哪?其实在顶上,天窗,它是为了照明,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当然现在我们也不用开天窗,那就开到别人家去了。所以窗、牖,都是古时候对窗的描述,但是跟现在的理解不一样。

朗朗乾坤,“朗”左边是一个良,文字现在注释很多,从甲骨文发现以来,大家都有自己一套阐释叙述方式,所以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我只能说我偏向于哪一种。

比如“朗”字的“良”这部分,因为我儿子名字里面有一个“良”字,所以我必须要讲一下。它有几种阐释,一种是像人,像一个高大的人形。还有一种是像粮食的量器,在我印象里面,原来买米、买面都要去粮站买,粮站里面有一个斗一样的开关,他拉一下,有一个秤,就会装到量器里面,然后再用布袋在下面接,那个良就是指这个量器。

后来引申为粮食的粮,我们看到的繁体字,一个米字旁、一个量,跟一个良,其实都是粮食的粮,它不是繁体的关系,其实是异体的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我个人比较认可的是,人住在半地下的环境下,它的廊道,也就是良应该通廊,包括它的形式也是接近于廊道的形式。而在半地下廊道里面有月光照进来,明亮、明朗,这个字也就出来了。

现在汉字的一个问题,比如月字旁,两个都是月字旁,朦(朦胧)、期、肥胖,都是月字旁,但其实是不一样的。朦胧表示月亮,是月字旁。而“肥胖”在有的字体里面,这个不多见,但是应该区分的,这个表示肉,而不是月亮。其实月字旁的字不太多,反倒是“肉”特别多,肝肾肺胃所有这些都是肉。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个是朋友的“朋”字,到底是两个月还是两块肉?其实都不是,它是两串钱,钱贝,原来贝作为钱币来使用,四个或者五个一串就是“串”字,两串就是“朋”,比如我们说酒肉朋友,如果看成是两块肉,就有来据了。

我们讲一下“肉”字,这是在个字里面“肉”字的造型,我看古文字也挺有意思,他用很简单的方式把这个肉画出来,这个还是挺难的,需要做一个联想。两块肉是什么?就是“多”。

这里有一个知识点,我们说“诸多”,这个在古文里面经常通用,“诸”也是多,“多”也是多。这两个字怎么区分?比如诸侯,它虽然多,但是它是并列关系。而“多”字,在一块肉上加一块肉,它有叠加关系。也就是说诸是并列关系,而多是叠加关系,多比诸再加1。

这个是“宜”,也是两块肉,在一个案板上,人为刀俎为肉,宜是俎的初文,这个不多讲。

这个字“肩”很象形,一个人站着,把手支在腰上,这里加一个肉的形部,这是肩膀的“肩”字。其实人体的器官都会加一个肉字旁。

这个“鬲”字(有两个读音geli),上古时期的人做饭很粗糙,不像我们现在有灶、锅这些炊具,所以尽量可能一个东西把所有功能都实现,所以古人很智慧,做了这种三足底的去煮东西,比如打鱼来马上可以放在这里面,放水,下面烧柴就可以做熟,而不需要再垒一个灶出来。

并且由于三足,下面是火,它的受热会更加迅速,包括有三个尖底,导致很多做骨头、做汤的这些碎渣都会沉淀在几个角里而不会再倒出来,它还是很方便的,这是古人的智慧。根据这个形造了“鬲”字。

有了鬲之后,我们把米放进去,这是一个“粥”。现在我们的粥字两边有弓字,同样是这个字而加了香气的弥散,后来改成这个弓字,这个变形的很厉害,粥跟弓又没有音上的接近,在我的字里是把它去除掉。

包括这个字“隔”,“阜”表示地方,右边还是“鬲”(li),它另外一个读音是ge,这个字就是隔离的隔,这个台阶也是区隔,再加上这个形阜,变成隔离。那三足都是相互独立的,这就是区隔,隔离开。

我们讲吃饭,吃这个事情。左边这个“即”字,这是一个人,他其实是在吃东西。第二个字“既”,这个人吃完了,把左边字中间的一横去掉了,他吃完了回头在打嗝。“即”和“既”在古文字里面很容易区分开,即是正在进行时,我即将、立即。而既,比如既得利益,我已经获得,已经打嗝状态。这两个字在古文里面很容易区分开。

说一下“止、趾”,时间的时,表示脚趾,为了便于理解,简单画一下就可以跟这个字关联上。其实止就是趾。

我们再看这个图,不知道是北欧还是英国,拿着枪在行走,像阅兵一样。

这是什么字?就像一个戈,下面是一个“止”,举着武器在行走是什么字?其实是武器的武,武术、武器。在《左传》里说“止戈为武”,战争就是为了不战争,为了和平,但其实字义正好相反,止戈是行军、阅兵、耀武扬威,所以现在的注释,包括《左传》都是误读。

这个字是足。止加上腿,加上小肚子。其实这里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称谓,这个不具体讲,就是一个象形的足字。

“走”字,上面是一个夭,下面是一个止,就是“走”字,现在已经不好辨认了。从“走”字的这个形态就能发现,古文说走其实是跑的意思,立就是站着,行就是行走,而走就是跑。

走很有意思,比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傍地走,兔子肯定不是在走,它一定在跑,傍是贴着,它贴着地跑的时候你才分不出它是公母来。

再比如杜甫的《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儿子去当兵了,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和儿子,都是一路跑着给送行,尘埃不见咸阳桥,这个场景远比缓慢的步行着送行要有感染力的多。

这个止,古文字里面相对比较严谨,它分左脚和右脚,它的朝向不同,而使得左右角度不同,左右合在一起就是步伐的步字。

也分逆行和正行。有倒着走的,倒退的脚,就是现在文字里面表示zhi跟sui的部首,倒的左脚和右脚,倒的两个脚叫“舛”,说一个人命运多舛,就是逆而不顺,很好理解。

我们做一个小测验,这个在百字里面也有。上面是吃饭的那个即字,下面可以说是zhi,也可以说是sui,反正是后退的脚。这两个元素合在一起是什么字?

“退”字。吃饱了,喝得了,然后退席走了。这三个都是退字,因为汉字现在太多了,最少有7万多个字,据说还有更多。

这些字怎么出来的?我们也不认识那些,认识几个字了不起了。“退”有三种写法,其实都是表示行走,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比如行走,“行”是两个部分的合并,这是双人旁,这个说法也不对,应该叫彳(chi)亍(chu),说彳(chi)字旁是比较准确的。包括足跟止。这两个合在一起变成“辵”,上面三撇,你就知道把这一竖变成一撇,下面的止稍做变形。所有这些都表示走的意思,这个辵字再简化就变成“走之”这样。这样可以看到它的脉络。

包括现在的字,除了刚才我们说的退字那三种之外,还有“蹟、跡、迹”三种写法。“蹟”这个字是“责”的上半部分,下面是一个“贝”字,这个字还可以用在“朿”,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尖锐的像牙签一样的东西挑贝,这个就是责,责备,所以不要过多责备孩子,这是很痛苦的东西,这么刺的一个东西。所以我们想用这个“朿”的东西让他行走,他行进的轨迹就是痕迹,这样很好理解痕迹。通过足,通过跡,跡是什么?跡是腋下,跡跟腋是同字,这个就没有责任的责字来的那么生动。

我们讲一下设计上面,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字体,同样是“修”字,这一笔是有不同的,这个在设计里面用字的时候也要注意,有些字体没有那么讲究,但其实它是两回事,它是两个字。

比如出头的这个字,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文(攵)旁,其实应该叫攵(pu)字旁,它是手拿一个东西。而zhi或者sui表示脚,修东西用手还是用脚。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很多不经意的或者不甚了解的就这样过去了,就变成这个字,但作为设计师来说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这是现代字体里面很多不讲究的地方。

说完脚再说手,这是有一天我在做字的时候笔划了一下。

手和又,其实又就是手字。两只手就是就是友。我们只要看到有“又”字这个部首在文字里面出现,它肯定跟手有关。又和寸都表示手。

刚才我们说的攵(pu)字,又拿一个东西,杆儿或者鞭子等等,包括攵字的另外一种写法“攴”,比如宁静致远,经常看到别人写“致”不写“攵”,而写“攴”,其实别人没有写错别字,这两个是通用的。包括“尹”,也是又拿东西,至于拿什么东西要因人而异。

这个是“養”,牧羊,又是牧,又是圈养、豢养,就是羊的意思,上面是一个羊,手拿一个鞭子。“養、牧、羖”这三个字都同源字。这个不深讲,看到这个图形就知道在放牧。

这像一个喜欢喜的字,其实是一个“鼓”,左边是壴,乐器,一只手拿一个鼓锤,这就是“鼓”字。

刚才我们说的“君”,就是尹,下面是一个口。如果是君,他可能拿的是龟,表示权势权力。如果是玉,繁体字的笔,包括书下面两撇,表示笔的契刻的样子。所以手拿什么,每个字都有不同。

再看“學”字。两只手,“爻”,爻当是学数学。下面是一个“入”,教别人去学习数学。再后来加一个孩子的“子”,就是教孩子去学东西,这个就是“學”字。

手在古文字分左手、右手,它的朝向不一样。

两只手一起就是“共”字,共跟又,同一个“又”有什么不一样?共是相互的,共同。而又是朝一个方向的。

上面手和下面手,其实这个手变化特别多。“興”字,上面有两只手,下面有两只手,共同的,就是“興”字。如果手在上面,就像奚字一样,是抓、爪、采。还有更多的手,五。个手就是“擧”。包括足的趾,还有手,人造字都是以自己为参照体,人本就是字本

人本即字本

我们现在讲一下“人”。古时候把人和女两个字分开的。人,像一个人站立着在作揖拱礼的样子。女,就是坐着,很柔顺的样子。

古时候我们说男尊女卑,这个体现在文字上面有很多,我们看这些古文字里面就能发现。比如偷窃的偷,在古文字里面是女字旁,等等,我是很尊重女性的,我们就不举例子了,反正不好的东西都是“女”字旁。

当然也有好的,并不是说不好,中国古时候所有的姓氏都是来源于古姓的八个姓氏,这八个姓氏全是女字旁,比如姜、姬、姚、嬴等等,包括我姓胡,其实是来自于妫(gui)姓。有八个姓氏都是女字旁。

“人”在古文字里有很多姿态。这个是“坐”,古时候的人坐跟跪不太区分,当然那时候都是榻榻米,没有现在的凳子,凳子一开始叫胡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底是月亮照在床上,还是他坐着马扎在院子里面光照着他?这个还有争论。但是最早的床不是指现在的床,而是指凳子,马扎。

坐是怎么坐呢?尽量比较休闲坐法,臀部放在脚后跟上比较舒适。但是有朋友来了我要表示尊重,我要微坐起身,跽坐,身子挺立一点,你挺的越直跟跪就越接近。现在“坐”字是两个“人”,一个“土”,相对会意,我们还是用比较象形的方式来看。

坐着,上面是一团火,不是头上冒火,古文字里面就是这样,有人说是表示烛火、烛光举在头上,所以这是“光”字,光亮的光。

“祝”字,示字表示祭祀的一个地方,一个人坐着突出他的口的形状,表示他在祝祷、祝愿。这个坐姿是古文字里面常用的姿态,这个人要么站着,要么坐着,他的形态有很多种,我只能说取他相对有美感的形态来用,而且更接近实际的情况。

比如这个是艺术的“艺(埶)”,可以作为动词来讲,他在种植培植的一个植物叫埶。原来的中央工艺美院的LOGO就是这个埶字做的。

“美”字,其实是插了这个羽毛,一个大的人形,有一些羽饰在头上,古时候的人认为是美。

现在的人经常拿这个字说事,说羊大为美,上面是一个羊,下面是一个大,后来有很多注解。我觉得这个都不正确。

这个“天”字,一个大的人形,上面是一个头部的突出,头部为什么是天?天就是“颠”,“颠”字是一个后起字,但是最早就是这个“天”字,而我们现在说人头上的这个东西就叫天。

“舞”跟“無”其实是一个字,一个人拿着两个道具跳舞。后来这个字表示“舞”之后,“無”再加“舛”,表示舞蹈的舞。“無”跟“舞”其实是一个字。

“文”,文就是文身,我们现在广泛使用输入法联想之后,比如敲“文身”会出现两个词,就是文和纹,其实都对。文的本身就是纹身,这个人上面画了叉叉XX,当然文字有很多,还有星状的,还有圆形的,各种各样的文身都有,都有“文字”。

“長”,这个像什么?一个人拄着拐棍,他的头法很长。一个是头发长,还有一个是表示这个人老了,所以用长者,它也是zhang的读音,又是chang,又是zhang,这个是多音字的来源。

这个长字再加一个弓字旁,就是张。也有两种联想方式,一个是把弓拉开之后,弓弦变长了,使得这个弓的整体变得紧张,所以张字既是张开的张,又是挺张的张。

刚才我们说秋天的秋字说到“禾”,已经是穗儿很满了,有一个人背在背上,这个字就是“年”,就可以回家过年了,丰收了。后来我们说年成好不好,就是看你的收成。

这是两个姿势,有时候我们要侧过来看。这个人是趴着的,所以是“伏”字。但是这个趴着的人,可能古人觉得表示的还不够彻底,所以又加了一个“犬”字,表示伏在地上,人伏在地上也有包裹的意思,所以伏跟包在古文字里面也是一个字。

这是“卧”字。这个像一个眼睛,人躺着,我们要把这个字逆时针旋转90度来理解。我们经常看古装戏里面说“臣怎么样”,眼睛如果横着的是“目”,而竖目为“臣”,眼睛如果竖过来是“臣”字。怎么样的状态下眼目竖过来?一定是低头或者仰头的状况才是,所以自称是臣的,他一定是低头的姿势。人躺着,眼睛是竖着的,这是“卧”字。

古人造字很有意思,我们发散一下,比如说“梦”字,“夕”晚上。中间这个是目,表示眼睛睁开着,大眼睛。为什么做梦是大着眼睛?古人认为梦就是睡着了看见的事物。

“界”,边界。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盔甲,另外一种说法是疥虫,就是疥疮生的虫子,这个也没有定论。

“化”,一个正的人,一个倒的人,这是一种变化、幻化,有时候我们说文化,什么是文化?有了这些文之后还能够幻化、转化,变成你的思考方式、你的语言、你的行为模式等等,才能称之为文化。光有文不行,现在是有很多文,而没有化。

这是一个“子”,一个小孩,右边是一个纟旁,拧成一个结,这个字就是“孫”,儿孙。像一根绳子一样繁衍绵延的一个孩子,现在这个“孫”简化变成一个“小(孙)”字,这个简化得不太好。

刚才我们说“女”字,一个女人在房子里面是“安”字,如果是一个儿子在房子里面就是“字”。大家说我生儿子叫胡字,生女儿叫胡安。

“人”字现在简化称这样,一个人、两个人(从)、三个人(众)、五个人(dao),dao通盗窃的盗,这个字废而不用了。

提一个问题,人最多的是什么字?

偶,在《字彙補》里面通莲藕的藕。还有“佻”,佻也是一个数量级单位,或说十万为亿,十亿为佻。有人说佻是一百万,但是现在台湾有一种说法,我也不知道台湾的具体说这个佻的数量级是多少,反正在我的印象里面佻就是百万级。

我们刚才说房子,与房屋有关的宀(mian)。多加两点表示他在挖洞,这个房子半地下,他需要去挖土,越挖越窄的地方就是穴,表示小的房子。

这个部分是“工”字,我看这些古训里面,我认为比较靠谱的,工是原来夯土的一个工具,有一个杵,下面是一块石头绑着,然后他去敲,就像这个字的造型一样,下面是一块石头,上面是一根杵,然后是提手。

原来人造房子是要夯土的,不管修路还是造房子,都要把土夯的很结实。现在陕西秦甬道,甬道是两边有墙的,驰道就是军事的高速公路,就是用夯土把它夯实的,到现在两千多年过去寸草不生,可见土的紧密程度,那时候工程非常了不起。

为什么这个是“空”字?我在装修的时候房间铺地砖,它下面是不是铺的实,你拿棍敲一敲能听出来,所以我做这个“空”字的时候一下子明白了,是不是空的,拿杵敲一下就知道是否是空的。

这个字有意思,宀,房子,这个不多说。这是一个“豕”,房子里面有头猪是什么?家。为什么叫家?它明明是一个豕字?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八卦。

《论语》里面有一个故事,子见南子。孔子见了南子,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孔子》那个电影,就是周迅演的那个角色。卫灵公,七老八十,一把年纪。而南子是宋国的公主,宋国害怕卫国的强大,于是把他的女儿送过来嫁给卫生公。

但是这个南子又是孔子的粉丝,孔子到处找地方的时候就到了卫国卫灵公这,南子一定要把孔子留下来。南子据史书记载是美而淫。她之所以淫,卫灵公本来就年纪大,再加上性取向有问题,这个很难接受,所以她就跟宋的公子朝,也就是她的堂兄有暧昧关系。卫灵公也不管这个事情,就给她修了一个房子供这两个人约会使用,这当然也是后人揣测,反正卫灵公不管这些事。

后来南子生一个孩子叫蒯瞶,这个孩子要去齐国办事情路过宋国,听到有百姓唱一首歌谣“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这个骂的很惨,娄猪就是求生育的母猪,艾豭就是种猪公猪。

我们说回这个字,这个为什么是家?发家的音?其实这个房子里面有的是一头公猪。我们说六畜,牛马羊猪狗鸡。鸡是卵生的,比较低下。牛是很神圣的,只有大的祭祀才会用牛头,一般小的祭祀就是用猪头或者羊头。而猪生的多好养,所以就用公猪放在房子里面。当然现在还有人说,原来人的居住方式不一样,猪在下面,人住在上面。有很多关于“家”的阐释,包括建筑、各地的风俗,有兴趣都可以去了解一下。

我们再回过来说子见南子这个事情。孔子去见了南子,见到南子之后,史书上记载说听见玉佩的声响,孔子向北面拜了拜,就没有记载。至于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我相信是没有的,反正是没有记载,这个空白空的很巧妙。孔子回来以后,子路很不高兴,子路不悦(不说)。孔子急了,按理说他是老师,子路是他学生。孔子说我们如果有逾矩的行为天厌之,《论语》上说的是“孔子矢之曰”,这个“矢”是很重的字,我们说矢志不渝,就是发誓,孔子赌咒发誓说没有。这个用词也很巧,孔子至于使那么大劲去发誓吗?这个也很巧妙,我觉得只要有一个三八的心,每个字都会很有趣。

再说“矢”字,箭射到地上,就是至,至于此,在这个里面,就是“室”。

“向”、“堂”,“八”分开土地,其实是“尚”字的原字,“堂”字的原字。古时候的房子,我们说登堂入室,堂其实只有三面墙,最南面没有墙,只有几根柱子,因为需要采光特别好。东西两面叫序。堂进去以后有一个门,那个门叫户,我们说小户人家、宅门,其实就已经区分了。这个“户”字还有很多字,比如启发的启,户是门的一半。户的旁边是窗户,进去以后房屋的北墙上开一个窗口就是“向”。我们说北向,“向”后来专指方位。“木兰当户织”,她为什么当户织?因为那儿采光最好,堂打开一扇门,当然对着这个门的采光最好。这个很简单,我们一读就读过去了,其实这里面蕴含很多,包括房屋的结构。

“寒”,房子里面冷,没有暖气,只能铺些稻草,一个人蜷在里头。后来隶书变成金文之后加了两点,表示寒冷。作为部首加了一个“足”字,百里奚在秦国的时候有一个叫简书,古时候取名字都是根据人的特征来取。

“寶”加一个“贝”,刚才我们说了是钱、玉,现在所有的王字旁其实都是玉字旁,都是跟珠宝、玉石这些有关的,家里面有这些就是有宝贝。

字是怎样造出来的?

通过刚才的梳理之后,大体上就能够知道古人造字的过程,我们举例可以很简单的理解字是怎样造出来的。

比如嘴巴,口。“口”字很简单,画一个口就行了,表示一个口字。如果造一个舌头的“舌”字怎么办?在口里面画一个口就变成“回”字,在外面画一个口又变成“吕”字,怎么办?古人很有智慧,哪个东西的舌头最有特征?蛇,在口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蛇的舌,这就是古文字的“舌”。

口和舌造出来了,嘴巴起什么作用?一个是吃饭,还有一个是说话,所以我要造一个“言”。言字怎么来?就是通过口、舌所发出的,上面加一横就变成“言”字。

言也有了,这个言是通过什么而依存的?语言肯定是声音,现在需要造一个声音的“音”字,就在口里面再加一横,变成声音的音。

所有这些语言、声音,最后都是要表达我的意思,这个意思要怎么造?里面再加一个心字,就变成“意”。看这一个字就知道古人造字是怎样的过程。但是因为现在的字跟古文字有一些过程中的脱钩,导致从口到意的过程有断的,所以做这个字还是希望把能串的串联起来,能分隔断的就区分开。

所以我说中国的文化美感在于会意。

我们再看一组熟悉的字,快速的过一遍。

“少”和“小”,其实是一个字分化出来的。右边这个是雀,小鸟。还有砂,砂砾,其实就是小石。

“山”“竹”都很象形,这个不说了。

“用”也是象形,像一个木桶,还有一个提手。

“田”字,我在做字的时候挺犹豫,因为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写法,还有一种相对难一点的,再加一竖,这样就多区分一些。

当然光一个字没有问题,但是在它应用的时候,比如它作为田字,作为偏旁的时候,就会影响比较大,因为横平竖直,一旦这个竖加一笔,就会加很大的面积,这个在设计里面需要考虑。

为什么我想加一横一竖呢?因为在商周时期,我们学历史知道井田制,再加一横一竖,正好里面是一个“井”字,把这个块分成九块,井田制最肤浅的理解就是,九块田,八块私田,一块公田,中间那块公田是给皇室种的,别的八块是私田,但是土地归国有,中国土地也可以延伸出很多话题,共有、私有,解放前土改等等,这里不展开说。所以这个字我还在犹豫,到最后是不是要再加一横一竖。

“合”和“會”,这两个字是有关联的,而且关联性很强,但是现在这个字简化之后根本没有了。“合”就是一个器皿上面有盖儿合在一起。中间放了东西就是“會”。

“和”和“气”。古文字“气”跟现在的简体字一样。繁体字“氣”下面有一个“米”字,其实是“餼”,因为加“米”表示“餼”字,必须加一个“食”字旁表示“餼”,所以字慢慢叠加的繁化。

《论语》里面也有这个“餼”字,“子曰:赐也。”赐就是子贡或者叫子赣,端木赐,他是古时候最有钱的人,其实孔子之所以后世影响更大,包括《论语》的编撰出版,全部费用都是由子贡来提供的,我经常也跟我的朋友同事说你们赶紧去发财,对我有帮助。

这个端木赐有一天做了一个小气的事情,他在告朔,告朔是每个月第一天用羊头祭祀,端木赐说要不算了,这月不用这个了。孔子有点不高兴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你心疼那只羊,但是我看中的是这个礼。这个老师很矫情,“子贡欲去告朔之餼羊”,告朔日祭祀用的羊要去掉。

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

这个“气”我们可以引出下面的话题,繁体字和简体字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繁体字的人说繁体字好,简体字的人说简体字好。简繁体之争这个话题也很有意思,民国时期那么多大师,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百年最后一批大师,都在疾呼如果汉字不废中华必亡。这个很吓人,这十多年来繁体字有点抬头。

简单的比较一下。简体字历朝都有,不能非说这个是某党某朝的,而是历朝都有,历朝都在写。而大量出现的,早期在敦煌有很多简体字,后来元代抄本、明清小说都大量的出现简体字。简体字的来由是俗字跟异体字的转正,我们有俗字、异体字、正字,商务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体字大全》等等属于正体字,别的称为异体字或者俗字。为什么都要写简体字?因为人没有不懒的,繁体字确实很难写,现在我们敲键盘没有问题,但是真要写一个东西,真是急死,繁体字笔画太多了。这个是简单比较,并没有说繁体字好还是简体字好。我们现在看一些例子,然后得出自己的答案。

说繁体字好的繁体党,如“黨”和“党”,这两个字都是正体字。这个“黨”是党派,而“党”是姓氏,中国有一个党项族就是这个“党”。中国文字在日本用的,日本因为也是汉字文化圈的,日本的党派自民党(自由党跟民主党合并以后)用的还是这个“黨”,但是日本民进党用的是“党”。中国用“党”而废了“黨”是从日本过来的,其实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是有反哺的。

“竄”和“窜”。竄,老鼠在洞穴里跑。而窜变成了烤串。

我们看繁体字的來(来)、麥(麦)、麵(面),就可以看出它的脉络关系。其实來和麥是一个字,这里加了一个“夂”,來最早也是表示庄稼。然后是“麵”字。如果写成简体字以后,这三个字完全没有关联,这就是文化有时候不能够,你可以简,但是不能拦腰切断,这是简体字一个很大的问题,它有点乱来。

这三个字就是取繁体字部首一部分,“丰”是什么意思?豆是一个皿器,里面是玉,有玉放在里面表示丰收丰满。也有人说是把稻穗放在里面,这个不可取。包括“与”,取“與”中间这部分。但我考据出来这个“與”应该是拔牙,中间应该是“牙啊”字。古人很精准,牙跟齿不一样,齿指的是门牙,而牙指是槽牙。“声”也是取“聲”的局部,但是如果这个取局部的话,那“磬”“馨”呢?这些字怎么办?没有简,唯独把“聲”这部分简了,这是简化字里面不合理的地方,没有通盘去考虑。

艺术的伟大胜利,这句话什么意思?大量的简体字是由草书简化而来的,根据草书的笔画,“为”草书写成“爲”,“尽”草书写成“盡”,然后再把它规范变成楷体字,我认为这是艺术跟学术有矛盾的地方。

包括几个字都是草书的写法,最后再把它规范化。比如“韋”,上面是脚,下面是脚,中间是一个区域,这个是什么?就是护卫,保卫巡逻,这是“韋”的原意。而“衛”字变成“卫”,这个我已经无法理解了。

“文字游戏”:提笔忘字就画个叉+俗语

这是我总结的一个方法,如果提笔忘字你就画一个叉,我也经常提笔忘字,只要你觉得复杂不会写,画一个叉,没问题。

凤,鸡、观、权、难、汉、轰、聂、邓。

我们说一下简体字的好。比如“纔”,《说音解字》的意思是绀,微红的黑色。而“才”跟春的屯一样,表示出生。这个“才”字作为部首,比如保存的“存”,其实就是才子,还有“在”,也是才土。有时候我们看到文字分开来写,这个都没有问题。简体字,把“纔”废了用“才”,我觉得是符合古意的,表示出生、刚刚。

“云”的古文字就是“云”,只不过后来加了一个“雨”的形部,表示天上云。两个字都同时用,“雲”表示云雾、云气,“云”表示说话,谁谁云,孔子云或者邱老师云,表示说话。

“從”,把“彳”“止”都简掉,变成“从”,这两个字(從、从)在古文里面常常通用,包括“從”最早都是古文字的写法,就是两个人,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表示跟随跟从。

“於”和“于”,于做姓氏,也是通用,现在繁体“於”不用了。从古文字得出来,这个“於”是乌鸦的乌字形的变形。这个还有别的佐证,商鞅到秦国变法之后,他的封地是在商地和於地,其实“於”字应该念wu,它应该发乌鸦的乌字音。加三点水之后,淤(yu)泥其实念淤(wu)泥。这两个字(於、于)在古文里面简繁体都用,没有问题。

“网”字简的很好,它的一种写法变成“点点横”,它做部首的时候经常写成这样,把两个叉改成点点横。下面加一个“亡”,表示声部。右半部分(罔)整个又做声部去用,比如惘然等等这些字,所以当表示这个“罔”字的时候再加“纟”旁。这个字繁化之后,折几折之后变的很复杂,这是繁体字不科学的地方,所以简繁体各有利弊。

我们再讲一个有趣的,有一个对联“李广射石,弓虽强,石更硬。”我也对了一个,我说“黄蓉披甲,女子好,手莫摸。”黄蓉披的是软肋甲,杨康一掌拍上去死掉了,所以女子虽好手莫摸,这其实是文字游戏。

俗字VS正字

讲一下俗字跟正字。

日本文字经常用的,比如厅。中国用厅,日本用庁,繁体用廳。

“国”字是日本人很骄傲的,说中国人就用这个国,其实这个“国”是他们造出来的。我们也造了一个“囯”字,是在太平天国时期,都是王,因为王太多了,几千个王。最早“或”字就是国字,繁化再加外面的框,因为字意的增加而增加。

中国的繁体字跟日文、汉字简化字的关联,比如“歸”字简成帰,再简成归。“澤”,最早看到“沢”我也不认识。

“舊”变成“旧”,包括儿童的“儿”,日文也是这样,变成1跟日,把它这样拆分。还有“学”字。“群”字,吴克群非要写成“羣”,他觉得哪天不高兴又换。

这个字是做出来的,这是菩萨,刚才说的敦煌就有出现这种,因为抄经的人很多,大家约定俗成,你写这样大家就知道表示菩萨。旁边这个字是涅磐。

“娘”和“孃”,我们常说天要下雨谁要嫁人?左边是姑娘的娘,右边是母亲的娘。天要下雨,到底是娘要嫁人还是姑娘要嫁人?姑娘要嫁人很正常,天下不下雨人家都要嫁人。

而娘要嫁人就有意思了,朱耀宗这个人考中状元,考中状元以后皇帝诏他做驸马,他说我要回去见我娘,我娘守寡这么多年把我拉扯大。皇帝一听,不错,赏你一个贞节牌坊,你回去复命。

他回来以后,他妈跟他说,你考中状元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想嫁给你的老师。

这一下朱耀宗麻烦了,我刚请旨要给你立一个牌坊,你怎么嫁给我老师呢?娘俩开始有点不对付,这时候他妈说,这样,早上我刚洗了衣服晾在门外,如果这个衣服明天干了我就不嫁。他儿子说只能这样。

结果他妈妈连通气象局,跟诸葛亮一样,成功的晚上下了一场大雨,这个衣服第二天还是湿的,他儿子也没有办法(当然这些都是传说),跑到皇帝那去复命,皇帝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吧。所以这句话流传下来。

还有一个版本,天要下雨不是娘要嫁人,而是粮要解营,粮食。刘伯温朱元璋打仗的时候,刘伯温说马上天要下雨了,要把粮草全都押解回营,所以说天要下雨粮要解营。

已经讲了很多,有点凌乱。

胡字的泥足

世界是美好的,生命是有限的,搞不好就会泥足深陷。文字这个东西太庞大,而且很庞杂,你要把它理清楚真是很难很难。最后还是想借这个机会说一下我造这个字,胡字的泥足,深陷其中。

我们刚才说到口、言,之前造过这个字,不难辨认这个字是怎样的过程出来。

牛和羊也很简单,研究古文字的人研究的很细,我不只是徐中舒还是谁,说人造这些字,但凡是大角度的就是牛,而窄角度向内的就是羊。他讲的不一定有道理,但确实那个字造出来以后,牛羊很明确,很象形,而不像现在不管简体还是繁体都不够象形。

虎和豹。虎,大嘴巴,条文。豹的时候,我们只能做形声的字,但是古人却有包括点状的虎身作为豹字。

陟和降,阜表示台阶,“止”左右脚正方向是往上走。zhi跟sui是往下走的就是降。

包括出和各,我来写一下。这个是脚,出去。当脚在外面,就是各。这个各怎么理解?比如客,一个房子,他的脚进来,外人进入这个房子,这个人就是客。

本、末、朱。木的下面表示根本,木的上面表示末梢、末端。朱是在木中间,为什么朱表示颜色?有时候把树锯断之后树心的颜色就是朱红色。加“木”字旁之后变成“株”,有人说专指这个物体,就叫株。

木和葉,“葉”字经过反复的整理变形之后,变成世界的世,葉字也是一个繁化的过程。

女跟母,如果看现在的字是没有关联的,但是在古文字里面,包括胡字里面,这个一目了然,什么是少女?什么是母亲?哺乳才是母亲。

我会做一个字典,包括历代各家对这个字的注释,我认为有价值的都会把它摘录进去。

我希望能有近万个字,计划年出版。因为之前花十年时间做胡字的母语,大概做了两千多个字。这个字算是第二版,可能也就一两百个字,因为这个量更大,它的考据、成系统性更辛苦。

之前做了一个海报,一生为字。

这个是大盂鼎的铭文,大盂鼎在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明文个,最多的一个鼎叫毛公鼎,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个将近个字,有人说,有人说,将近个字很了不起。

这个是我做胡字论语的时候以拼音Z打头的字。

为什么要做这个?我们有机缘今天下午坐在这聊一聊,人都是有恐惧的,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恐惧的事情很多。一个字对我来说跟一豆灯光一样,当灵魂醒来,不至于一片漆黑。

谢谢大家!

问答互动

李玉峰:

认识胡老师这么多年,但是跟他没有太多交流,我有一个感受,他跟我们做设计,每次我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这是一位有深度的人。

做字本身,字是有深度的,人类发展,文字真的了不起,造型是有动机的。

每次胡老师给我们提案或者跟我们交流,他其实不是很会讲话,他不是很善于讲课的人,但是他的东西特别有深度,这个很了不起,也很难。看起来不就是做几个字嘛,里面要牵动多少个神经,十年!就为做几个字,这种精神特别值得人欣赏跟学习。

他说他很恐惧,我听的时候也很恐惧,这种恐惧每天都在你一觉醒来,我昨天晚上一点半才睡觉,一觉醒来,我不知道今天要干嘛,这种恐惧是发自内心的。但是你要注意一个细节,有这种恐惧证明他还活着。所以胡老师的字我都很期待。

好几年前我说胡老师你把字写的多一点,我们做一个公园,找一对鹅卵石,把它刻在里面,然后扔在公园里,谁捡到它就像捡到宝贝一样。能够坚持下来真的很了不起。

我们研究院的同事,胡老师分享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心得,这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这种东西真的是弥足珍贵。

早晨我跟邱院长开了两次会,开研究院的研讨会,你发现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情感,这就是你的生命,把这个生命变成一种力量,刚才看的这些字,不管它什么造型,是来自简体还是繁体,俗字还是正字,什么国家的,你如果感受到文字里面的力量,这就是你生命的力量。如果你感受不到,也有机会,那可能就是下辈子,或者再下一辈子。

胡老师没有讲他的宗教观、伦理观,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相信他绝对有。上个星期我陪他去汉声的黄老师那里,我们跟黄老师一起喝酒,胡老师的腼腆让我大吃一惊,但这个腼腆的后面是很真诚的力量,所以他做这些东西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做未来城市也可以像做字一样,真诚和力量是你发自内心的东西,不是做给别人看,是做给自己的,这点很了不起,挺佩服的,再次感谢胡老师。

互动1

提问:

我16年的时候去过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里面有中国最早的九九乘法表,用的是我们现在的简化字,我当时的感觉是穿越了,因为考古学家不可能把这么明显假的东西放在里面,所以我想我们现在用的简体字数字就是以前人偷懒的数字吗?

胡颖:

一二三四,最早甲骨文的四是就是画四道,这是一个鼻孔,鼻子,我们有时候说这个人涕泗长流,涕指的是眼泪,泗其实是鼻涕。

五,它有一个交叉,五为什么变成这样?它有一个交互,现在的理论它有可能是纺织用的收线的东西,也有交互的意思在里面。再加一个口,就变成吾字,再加言就变成了语。刚才我们说的言是说话。而语,因为它有交互的功能,比如对话是语,自己说的是言。孔子说食不言寝不语,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要对话,这个是有道理的。

六是入字,后面再加土表示陆地的陆。

七,其实是一个东西从中切开,我们现在用“切”,也是发qi的音。七跟十太像,十的争论很多,有人说十是“一”的一周,所以它中间有一个点。八就是分。七刀切,八刀分。九就是肘,也有究,究竟,手探多洞穴里面去探究。

李玉峰:

我有一个感受,刚才胡老师说这个字造型,我们现在在美院开设计思维课,很多人都在讲设计思维,当然讲的很好。你刚才说的这一小时,我觉得这个好朴素,我会请你跟同学们讲一次课,就是设计怎么开始的,这个过程是怎么控制的,结果怎么出来的,是一些特别朴素的动机。比如刚才你说一个字,可能这个字不好看,这么抖一下。我在想最早造这个字的人,他在那一瞬间是什么东西,或者说推测他就是瞬间的动机和情绪,甚至是心理作用,抖一下,那个字就那样传下来了。换句话讲,像胡老师或者徐冰老师这样的人,他自己有一个念想说我也造一套字,就是那一瞬间敏感的动机和情绪,甚至情感,可能吹一阵大风抖一下,那个字就那样了,它特别微妙,可是这个微妙变成文化的传承,就像刚开始胡老师说的血脉,它就留下去了,那种偶然性、设计思维、感性、理性,很有意思,它特别朴素,可是就是那一下。大家玩抖音,这个抖音能抖出什么东西来吗?我不玩,我不知道。胡老师刚才分析一到十,我觉得好精妙,第一次听到字的造型是这样来的,真是太有趣了。

互动2

提问:

我斗胆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胡老师这个字将来做好之后有啥用?第二个问题,做字方面您能否简单分析一下您和徐冰老师的差异?

胡颖:

第一个问题,做好以后有什么用,我非常高兴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不知道才能把它做下去,如果目的性很强的话可能做不了这个事情,包括有很多人说利益等等,一旦变成那个以后,这个性质完全变了。不是我要说高大的话,而是本心而言。

第二个问题,跟徐冰老师的差异,徐冰老师,估计三十年前说那个天书,真是很了不起,他生造那些字,而且完全是形式美变成文字。而我这个完全是不同的,我为什么说步步叩首,每一次都很痛苦,必须要考据所有的古文字,从篆书往前的大篆,还有金文、甲骨文,从那么多里面找出最合适的,而且古训最合理,然后再定型。

即便你找对也不好变成一个字,古文字有很多举笔拐弯,它不是一个方块字,你变成方块字以后要有取舍,要最大限度的做到象形,还要保留象形,还要成为一个方块,还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笔画不能太多,为什么用宋或者明题做这个字?

因为它很美,而且它的肥瘦也很考究,都照顾到最瘦和最肥。如果碰到笔画横笔很多的,这个字就很轻,写的很松。但是竖笔很多,包括刚才说的田字,如果竖笔很多的话也很痛苦,比如田疇的“疇”字,它是一个田字部首,如果这里有四道竖,这个字就很难建构下去,而且不美。所以要考虑很多因素。

李院经常说学术、艺术、技术,我一直在想,这个字其实也是一样。当然说大一点,一个民族也是有自发性、自觉性和自愈性,这是民族特征,当然作为这个民族一分子,我们做自己也好,还是做学问、做艺术,也需要有这个,你要有自发性、自觉性,还能有自愈,有一些东西你要自己能够排解。

互动3

提问:

胡老师给我们图书馆推荐一本书,我们会邀请每位嘉宾推荐一本自己比较感兴趣或者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

胡颖:

我一般推荐三种书,第一类是字典,第二类是邱老师的书,第三类是我自己的书,所以我只能说看字典,字典真是很好。就像文字一样,字典也是工具,我们不把它当工具看,它本质来说还是一本书,就跟字一样。

邱小石:

我们图书馆居然没有一本新华字典。

互动4

提问:

您觉得未来文字会统一吗?因为您造字打算年完成,比如年的时候会不会全球使用您的文字?您会很开心吗?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事情,或者语言也可以,全球会不会统一?

胡颖:

很多年前,包括元统一小半个地球一样,他们就在想这个问题,以后统一文字,统一语言。现在还有当时的八思巴文,没有几个人懂。后来又想国际语,但是很难,基本不太可能。

中国为什么会造成文字这个东西?这个不能不说是秦始皇的功劳,在甲骨文跟金文,大部分文字还是相同的,战国所有国家都看得懂,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不同。秦始皇统一之后,统一文字,车的轴距统一,还有度量衡。现在我们所用的基本都是秦系的文字下来的。当时文字的大国,像齐国、赵国,他们的文字都很有特点,但是全都被废了。因为他建立这样一个集权的国家,很早就建立,在它的文明成熟期就建立起来,以至于这个文字能够存留。

但是现在各地,大家都视频了,以后文字甚至消亡,大家不用文字。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以后植入一块芯片,还用学习吗?就跟阿凡达一样,有一个中枢,所有信息都能知道,不久将来肯定会实现的,文字还需要吗?更不需要。

但是我们也说,当一个事物完全丧失其功能的时候,如果还存在,它就会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存在。

就像为什么我要造这个字?很多时候并没有想到怎么使用,虽然我做的时候还是做成方块,做成大家好像很熟知的范围,但其实我们已经很少写字了,文字基本都不用,不太需要文字,它最终会以艺术和它的储存信息的功能,以艺术形式而存在下去。

当然仓颉造字,天雨粟夜鬼哭,仓颉造字神都哭了,鬼都哭了,就说这是很神圣的事情。中国用文字几千年,包括中国书法简直是世界艺术的巅峰,你说我的字就把它推翻了?颠覆了?这多吓人啊!当然一千年以后,当我几世轮回之后再看到,我可能还会说这是哪个孙子做的(笑)。

(沙龙结束)

胡颖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yy/65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