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宋襄公之孫鍾离是子姓肇衍鍾氏的唯一节点提要:一、“遨公仕晋”是一个历史误会,春秋宋国并无此人。二、“离”与“黎”混用,符合古汉语谐音与通假例规。三、以乐器、乐尹肇启鍾氏是以讹传讹。四、“锺氏染羽”“锺官”均与姓氏无关。殷商之后微子受封于宋,在春秋宋国桓公之后的子姓家族中肇演了鍾氏。这是史书、唐宋以来姓氏典籍和各地鍾氏宗谱都有记载并得到族人公认的史实。然而,由于历代王朝统治者封禁了大量史籍,加之朝代更替伴随着战乱,除皇家以外能完整保存繁衍记录的氏族微乎其微,人们认知姓史难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最早的鍾氏历史人物,目前只能追溯到《左传》所记录的鍾离、鍾仪、鍾建。欲从其而下找出一代代传承,只能是综观分析史书典籍和散存各地的旧谱。众所周知,所谓旧谱,目前能见者最早的亦不过清初,而各地版本大相径庭。因此,要形成子姓肇演鍾氏的共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笔者通过近年努力,今年春写就了《宋襄公之孙鍾离是子姓肇衍鍾氏的唯一节点》(以下简称《节点》)一文,打破了人们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势,引起了议论。出于正本清源的初衷,随着认识的深化,现依据《春秋左传》等史书典籍,就鍾氏启源一些疑点继续作些探讨。一、“遨公仕晋”是一个历史误会,春秋宋国并无此人。“遨公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于锺离,因以为姓”。这几乎是宋朝以来多本姓氏书上关于鍾氏启源的基本观点,也是族人从谱书上形成的思维定势。究竟春秋宋国历史上有没有公子遨,根本依据只能是“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和《竹书纪年》。然而,翻遍这些书及其注疏,细辨桓公以下六代,不见记载子姓家族中公子遨这个人与他仕晋的事,而且春秋宋国也没有公子遨这个人与他仕晋的事。为何现存多数旧谱上都把它作为启源记载?从清康乾修谱盛行上溯,不难发现,建安人(福建)章定作于宋嘉定己巳()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说:“鍾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鍾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鍾氏,或复姓鍾离”。往前又有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郑樵(年~年)著《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说:“鍾氏,晋伯宗之后,晋之贤者也,为郤氏所杀,子伯州犁奔楚,邑于鍾离,子孙以邑为氏。”“鍾离氏,出自子姓,宋桓公之曾孙伯宗仕晋,被郤氏所杀。其子州犁逃奔楚国,居于鍾离(今安徽风阳),其后以邑为氏或姓鍾离,或姓鍾氏”。章定、郑樵的依据出处在哪?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年)欧阳修等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鍾氏出于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鍾离,因以为姓。”“宗氏出自子姓。宋襄公母弟敖仕晋,孙伯宗为三卿所杀,子州犁奔楚,食采于锺离。”可见这是首见记有“遨公仕晋”的书。想必此说欧公的写作班子亦不无来历。继续上溯,可见《元和姓纂》上说:“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鍾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锺氏。”又说宗氏是“周大夫宗伯之后,以官命氏。齐有宗楼。。。。案豆卢诜岭南节度判官宗羲仲碑:昔宋襄公之母弟仕于晋,至伯宗三郤所害,州犁奔楚,其子家于南阳,以王父字为氏。此较“宗伯”之说似为有据。”这就很明白了,原来“仕晋”一说出于林宝于公元年写成的《姓纂》,而其依据仅仅是其写书之前不到五十年的一块碑(笔者在《节点》文中己经细说)。把《姓纂》与《世
系表》两相对照,林宝只说宋襄公之母弟仕晋,而《世系表》则直言宋襄公之母弟为公子遨仕晋。由于这两书的成书背景,“遨公仕晋”这样一件经传上子虚乌有的事便逐渐成为了“史实”,一传再传,“谎言重复千遍成为了历史”。二、“离”与“黎”混用,符合古汉语谐音与通假例规。既《左传》记载宋襄公的之孙是鍾离,按春秋战国时姓名通例鍾离就是氏鍾名离(笔者在《节点》文中己经论述)。有人说:“大司马公子卬,“卬”是姓还是名,难于定论”。司马是职,王臣继位为成公,其子自然称公子,无疑是子姓继承者。顾炎武《日知录?氏族》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左传》上没有称姓的人。“卬”是名不需我们来定论!鍾离既名离为何诸多旧谱上又记为黎?如湖南族谱载,“原名公孙黎,因避乱奔楚任楚大夫而食鍾离之地,以鍾为氏,以离为名”。其把称谓公孙写在黎之前,后说以鍾为氏,以离为名,正符合当时人名通例。其实这对黎与离也是一种很好的诠释。不妨依《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就“犁”“犂”“黎”“离”作番辨识:先说现代汉语的“犁”。《康熙字典》上○增犁,注释:《正韻》鄰溪切。同犂。詳後犂字註。《说文解字》上没有“犁”“犂”二字,只有“”,注释是:耕也从牛黎声郎奚切。《康熙字典》上○增,注释:《唐韻》郎奚切。《集韻》憐题切。并音黎。《说文》:耕也。从牛,黎声。与犂同。详犂字注。这说明:现代汉语中的“犁”在《说文》中就是,不仅音同结构上只是下部右侧比黎字多一牛而已。《康熙字典》上“犂”字注释很多,仅摘其中:犂,《廣韻》郎奚切。《集韻》《韻會》憐題切,并音黎。又《史記·呂后紀》:犂明。注:徐廣曰:犂,猶比也,將明之時。又《史記·历书》:祝犂协洽。注:祝犂,巳也。又地名。《左传·哀十年》:取犂及辕。注:犂一名隰,济南有隰阴县。《釋文》力兮反,又力之反,二音皆可讀。《集韻》或作斄。《韻會》俗作犁。《莊子·山木篇》犂然有當於人之心。音義不當留。再说现代汉语的“黎”,古时很多异体字。《说文解字》上的“黎”字,字形为,结构与今大不同。其注释是:履黏也。从黍,省声。,古文利,作履,黏以黍米郎奚切。《康熙字典》上“黎”字也在“黍”部。其注释也很多,仅摘其中:《唐韻》《集韻》郞奚切。并音犂。《說文》:履黏也。作履黏,以黍米。又县名。《前·地理志》:魏郡黎阳县。又山名。《前汉·地理志》:黎山,在黎阳之南。又《玉篇》:衆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孔疏:黎,衆也。又與邌同。黎明,比明也。《史記·高帝紀》黎明圍宛城。註:索隱曰: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又與瓈同。玻瓈。《本草》作頗黎。又人名。《書·堯典》:乃命羲和。传:重黎之,有羲氏、和氏。又《集韻》《韻會》憐題切,音藜。又《集韻》良脂切,音棃。義同。这又明白告诉我们,犂与黎不仅音同义亦有同。如,“犂,猶比也,將明之時”与“黎明,比明也。”“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就一个意思,其通假也就无须言之。又说现代汉语的“离”。现在人们大都觉得离是分别之意。其实,《说文解字》上的“离”,古文字形为,其注释:山神,獸也。从禽頭,从厹从屮。歐陽喬說:离,猛獸也。〖注〗臣鉉等曰:从屮,義無所取,疑象形呂支切。而“離”的注释为:黃倉庚也,鳴則蠶生。从隹,离聲,吕支切。《康熙字典》上的“离”字,也注古文字形为音chi,注释是:《广韻》丑知切。《集韻》《正韻》抽知切。并音扌+离。同魑。又《韻會》鄰知切。同離。明也,麗也。《易》卦名。又散也,违也。《晋书·宣帝纪》:司马公尸居馀气,形神己离。亦同離。《康熙字典》上的“離”字注释更复杂,仅摘其中:《唐韻》呂支切。《集韻》《韻會》鄰知切。幷音驪。《说文》:黃倉庚也,鳴則蠶生。从隹,离聲。《玉篇》:亦作鸝。又卦名。《易·離卦》:彖曰:離,麗也。《玉篇》:離,明也。又《玉篇》:散也。又《玉篇》:遇也。《前漢·揚雄傳·反離騷》注:應劭曰:離,猶遭也。又《礼·名堂位》:叔之離磬。注:又離谓次序其声悬也。疏:叔之所作编離之磬。又《司马相如·大人賦》:前长離而后鹬(去鸟)皇。注:服虔曰:皆神名也。师古曰:长離,灵鸟也。○按《前汉·礼乐志》作长麗,注云:星名。张衡《思玄赋》:前长離使拂兮。注:长離,南方朱雀神也。又地名。《左传·成十五年》:会吴于锺離。注:锺離,楚邑淮南县。又国名。《前汉·西域传》:东離国,大国也。《拾遗记》:泥離之国来朝。又《集韻》抽知切。音痴。本作螭。又《司马相如·上林賦》:離靡广衍。注:離靡,谓相连不绝也。離,音力尔反。又與荔同。又《廣韻》《集韻》《韻會》并郞計切,音麗。又叶音黎。又叶良何切,音羅。韩愈《裴少府墓铭》:支分族離,各为大家。之所以不厌其繁列出如此多注释,为的是方便大家了解,古汉语中的字音字义是远远不能用当今之普通话来读来解的。《康熙字典》凡例说:“古韵失传,晋魏以降,创为律韵行世”,“切韵有类隔、通广诸门,最难猝辨。”“音韵诸书,俱用翻切,人各异见,未可强同。”古代的叶(谐)音字、通假字很多,我们不能简单化用今之常识的去辨析古时的人名地名国名。何况,看清朝以后旧谱,用谐音字通假字的也很多。有宗支字派本为“彦”,可其老谱统载为“愿”。兄弟分别修谱,名中“荫”字有的则记为“胤”字。当今社会生活中,如“尚”与“上”、“运”与“应”、“崇”与“从”、“风”与“丰”等等混用的不胜枚举。著书立说不严谨,难免让后人陷入苦思冥想之中。《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载明了“犁”“犂”“黎”“离”“離”的音与义,载明了離“又叶音黎”。认真琢磨理解这些字,对我们认知姓史、正本清源应当是有重要作用的。三、以乐器、乐尹肇启鍾氏是以讹传讹。用渣等三老在“校正本”之“辨疑剖讹”中说:“早在春秋时,有鍾仪、鍾建为司乐官伊始,乐器中以‘鍾’为十二律之首,故以‘鍾’为姓,其后裔鍾子期,能识俞伯牙所弹高山流水之音,此派为纪念鍾子期,以‘知音堂’为堂号”。从其说“俞伯牙”来看,显然是据明代《东周列国志》一说,孰不知俞字是冯梦龙所加。平心而论,这也不是三老首创之说。三老之前就有谱载:鍾氏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鍾赐姓。清人张澍(乾隆五十九年()中乡榜,嘉庆四年()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在《姓氏寻源》中也说,鍾氏“当是以官为氏”。其实,诸如以乐器“鐘”、“伶官”、“乐官”、“乐尹”“司乐大夫”为氏之说,不乏谱、书记录,但都是于史无据、考证偏颇、以讹传讹。首先,《左传》成公七年(前年)载明锺仪是郧公。《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宣公十一年中明载:“楚县大夫皆僣称公。”这里的僣称是谦词。成公九年(前年)锺仪被囚军府,晋侯“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身为郧公的锺仪本来就锺氏,能乐是他先父之职官,怎能把堂堂正正的一邑主官说成是司乐官,更不能以他学会先父操琴就认定以乐官启姓。再说,《左传》记载鍾建“负季芈以从”是公元前年。锺建背季芈之前就姓锺,背了季芈并成为其丈夫后才被封为乐尹,不能以他的职官认定他以乐尹启姓。若他是芈姓岂不是兄妹成婚?所以,锺建既不是芈姓,季芈也不是他妹妹,更不是作为楚乐尹再去鍾吾改锺姓。其三,“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鍾赐姓”更说不通。很明显,这昭王就是以妹妻之并封鍾建为乐尹的楚昭王。既楚昭王之前就有“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这善知音明显是鍾子期。查楚康王(即熊招)在位是前年-前年。既然“康王之子”就鍾子期,又怎么还要昭王以鍾建先世采食之地鍾赐姓?鍾子期是“康王之子”既无史载,且康王之前几十年鍾仪由晋返楚就充当了晋楚和解的使者。楚国从熊泽(前--前?)起直至楚王负刍(即熊负刍前年--前年)被秦所灭历代都是姓熊,康王之子怎么又成了鍾子期。可见所考有误。笔者屡查《左传》未见任何微子后裔以乐器、乐尹肇衍鍾氏的记载。之所以会有此说,或许就因为《康熙字典》注释:“鐘”字关于律名的义项中有“按《周禮》鐘皆作鍾,古字通用”一说,就认为鍾姓最早以官为氏,是周期乐宫官鐘师后代。不妨了解一下《周礼·春官》记载的“鐘师”。《周禮·春官宗伯第三》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礼官之属: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鐘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鐘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鍾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凡祭祀、飨食,奏燕乐。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貍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掌鼙鼓、缦乐。”从这可知,鐘師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的职责就是以鍾鼓奏乐。没有明确的节点、宠统说一群以鐘師为职的人启姓鍾也是不能成立的。再说礼官之属的还有:掌教击磬、击编鍾的磬师,掌教龡竽、笙、埙、籥、箫、篪、笛、管,舂、牍、应、雅的笙师,掌金奏之鼓的鏄师,掌教韎乐的韎师,掌教舞散乐,舞夷乐的旄人,掌教国子舞羽、龡籥的籥师,掌土鼓、豳籥的籥章,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的鞮鞻氏,掌藏乐器庸器的典庸器,掌舞器的司干,这每一职责分别都有一群人承担,也就是说礼官之下有一个庞大的队伍。所以,说会操琴就是乐官,说以“乐官”为氏,都是有失偏颇、不能成立的。要不是不了解《周礼》、要不是字义理解偏颇,那就是为固执已见找托辞。四、“锺氏染羽”“锺官”均与姓氏无关。既以乐官启姓不成立,是否又以其它官职启姓?的确,某地民国丙子年谱所载的《序文》中就说:“爲姓乃周官有鳧民爲鍾鍾氏染羽鍾師掌金奏其時疇人世官久爲姓號安知散发三代之後不爲鍾氏而必以伯氏食邑爲據耶叙望以鍾属頴川世代遥遥莫可稽矣”。然而细考这一说也不能成立。“鳧民爲鍾”、“鍾氏染羽”源出于《周禮?冬官考工記》。《考工记》是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记述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考工记》是《周礼》的一部分。《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说到这,可见“爲姓乃周官”其实是误解了“周官”二字。《周官》实则是《周礼》,并不是一个人。既《考工记》是手工艺专著,那“鳧民爲鍾”、“鍾氏染羽”是什么意思呢?鳧fú,《說文解字》注释:“舒鳧,鶩也。”《康熙字典》注释中有多项,其中就有:“《尔雅?释鸟》:舒鳧,鶩。郭注:鸭也。疏:野曰鳧,家曰鸭。”“又官名。《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为鍾。《正字通》:鳧,入水不溺,以名鍾工,取虚浮之义。”“又鱼鳧,人名。蜀山氏之君也。见《成都记》。”“又鳧茨,草名。”而《考工记》中明确记载:“设色之工:画、缋、鍾、筐、幌。”《康熙字典》“鍾”字注释中也有一项明确注释:“又重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鍾氏染羽。註:鍾,重也。染色欲其深,重羽以飾王后之車及旌旂也。”解析这些注释,就很容易理解鳧民为鍾鍾氏染羽的含义了。把这作为鍾氏启源完全是一种曲解,是不能成立的。除了以上所说,还有“鍾官”一词。《康熙字典》“鍾”字注释中有一义项:“又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屬官,有鍾官令丞。《註》鍾官,主鑄錢官也。《後漢·隗囂傳》坐挾銅炭,沒入鍾官。”这所说的鍾官都是与鍾字有关官名。同样,没有明确的节点、宠统说鍾氏“当是以官为氏”、或以“鍾官”启姓都是不能成立的。把古籍上见到的鍾字都与鍾氏启源联系上来,难免误入歧途。写到这里,笔者觉得,姓史记录的虽然只是一个族群繁衍的历史,但它是社会发展、文明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想起习近平最近在谈到历史问题时指出的:“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现在,我们探讨姓氏启源,还是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以辨证唯物的观点来正本清源,平心静气的共同探索。目的就一个:姓史不能容纳谎言,姓史也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族人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这才是我们应取的姿态。因为历史会逐渐久远,但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就在那儿。二零一五年九月三十日初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治疗与护理治白癜风贵阳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