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第34回

孝义戏曲评话

第三十四回

文化局命题作文征集剧本

贤者村黄金搭档再显身手

诗曰: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二人搭挡,乃贵瑶琨。

三部风流,灵犀点通,

再谱新韵,柳暗花明。

列位看官,年,孝义市文化局为了繁荣戏剧创作,打造代”表“孝”、

“义”文化的名片品牌剧目,专门发起剧本征集活动,并发出文件,要求以《仁义巷》《锯树留邻》两个流传于孝义一带的民间故事为素材,命题作文,限期交稿,聘请省级戏剧专家评定,一等奖悬赏五万元奖金。如此巨额的奖金,不仅孝义市过去没有过先例,就是在全区、全省乃至全国,当时也是少见的高额奖赏。可见孝义市对发展戏剧艺术,传承孝义文化,打造精品剧目,不惜工本,极为重视。

然而,《仁义巷》《锯树留邻》这两个民间故事,委实过于简单了。《仁义巷》说的是明代兵部尚书霍骥(孝义籍人氏)家中因为三尺地基与邻居发生纠纷。霍尚书为消解纠纷,给家中寄诗一首,“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理会了尚书的善意,就在有争议的三尺地基之外,又让出三尺来。于是,人们便把这六尺宽的小巷誉为“仁义巷”。《锯树留邻》说的是某村房东刘大和房客侯二两家的孩子,为争夺院里枣树的红枣,经常打架斗殴。房客侯二为避免再生事,就偷偷搬走。房东刘大得知后,毅然将枣树锯倒,并找回侯二一家。从此,两家和睦相处。显然,要把这三言五语就能讲完的小故事,编成长达两个小时左右的大戏,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当时,梁镇川已于年从吕梁地委宣传部退休,赋闲多年,住在孝义城里。霍锁昌也从孝义市歌舞剧院院长位子上退了下来,在家休养。这两位人称“黄金搭挡”的孝义第二代编剧,曾在“风流三部曲”剧本创作中,心气相同,艺术见解相似,密切配合,获得成功。霍锁昌思维敏捷,点子多,民间生活熟悉,舞台经验丰富,擅长于构戏。梁镇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功底较深,见长于创写唱词、台词,加工润色,理顺剧本。二人志同意合,取长补短,可谓是珠联璧合。在这次孝义市文化局的剧本征文活动中,本该再度合作,创作出好的本子来。但两人看到征文文件后,似乎都兴趣不大。一是因为两人一个六十开外,一个年届七旬,再潜心刻意地“爬格子”,写本子,心力有些不足。二是听说年青新秀已经动手。以《酸枣坡》一举成名的任学谦,已着手《仁义巷》的创作;以编创小戏、小品见长的王变兰女士,已创作《锯树留邻》。有年轻人写本子应征,老头儿们就不必再凑红火了。三是以这两则民间故事创作大戏,确有点令人望而生畏,成功的系数不大。况且,南方一个有名的越剧团已将《六尺巷》搬上舞台,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多次播出。同一题材,同样剧情,再编也恐怕难有突破,何必干这出力不讨好的事呢!这样一来二去,眼看离征文截稿时间已剩半个多月了,两人还迟迟未动手。

一天中午,梁镇川、霍锁昌在一家结婚喜宴上同桌共餐。也许是戏友相逢,戏剧创作的火花碰撞;也许是共同的戏剧创作嗜好的趋使,引发兴趣;抑或是难以泯灭的事业心呼唤,二人边吃边聊间,油然而生再度合作的念头。似乎不参加孝义市这次重大的剧本征集活动,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当年两人在事务缠身、重任在肩的繁忙时期,尚且能够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创作出《风流姐妹》来;如今,两人都赋闲在家,不拿出个象样儿的本子来,实在难以交待。两人一拍即合,瞄准“锯树留邻”,开始了一台古装大戏的创作。

于是,一连三天,两人在梁镇川家里品茗海聊。共同感到,“锯树留邻”的戏核儿,是这棵枣树。如果是棵一般的枣树,锯就锯了,难以引起尖锐的戏剧冲突。那末,这应该是怎样的一棵枣树呢?一个说,这是棵祖传的百年枣树;一个说,这棵枣树的优质枣个大、核小,肉厚,皮薄;一个说,这棵树应该和当朝尚书霍骥联系起来,何不设置霍尚书因为家乡的枣好,作为贡献皇上的贡品枣呢?一个说,要贡当朝,不能没有知县;一个说,不妨让这棵枣树成为嫁接全县山坡枣树的优种枣树;一个说,就这样一棵不平凡的枣树,却被房客家孩子扎害、偷摘;一个说,知县定的贡品枣,竟然被孩子们偷走,这不就是一个切入点吗,不就可以展开矛盾冲突吗?于是,顺着这条思路,一场一场构起戏来。第一场是知县访枣、定枣;第二场是孩子们偷枣,打枣;第三场该是知县发现丢枣后查枣、审枣;第四场房客怕日后再生事端,风雨夜不辞而别,搬家而走;第五场就该是房东为留住房客锯枣树了。基本框架有了以后,开始设置人物。房东刘伯太,设计为五十多岁的村私塾教书先生,定为老生。他每天聚集村里的孩童在自己院里读书,传授皮影技艺;房东刘伯太的儿子刘和生,定为小生,是一个在山上嫁接枣树的年轻厚生。房客侯大嫂四十多岁,定为青衣。她早年逃荒到此,丈夫病逝,寄居在刘伯太家外院的厢房内。侯大嫂女儿灵梅,定为小旦,对刘伯太的儿子和生有意,两人正在恋爱。房东、房客各有一个顽皮的孩童。知县设计为一个幽默、风趣,且有正义感的三花脸。这样,老生、小生、青衣、小旦、三花脸,行当较为齐全。只要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定位,再赋予全剧以轻喜剧的风格,这台大戏还说不定真能捏弄出个名堂来哩!

接下来,就该进入拉初稿的阶段了。因为霍锁昌身体欠佳,不能熬夜加班,撰写初稿的任务就落在梁镇川头上了。时值盛夏酷暑。在写初稿的日日夜夜,二人全副神心地投入艺术想象之中,剧情和人物全都在脑海里不停地活动。有时半夜醒来,翻圪芦捣蒜,难以成眠,奇妙的想象、精美的唱词,骤然涌现,立马起身展纸动笔草录下来。就这样,梁镇川拉出一场来,霍锁昌拿去加工、修改,提出意见,再重新铺排。两个人仅用了十多天时间,七场戏的初稿就成型了。

当是时,已经到了征文截止的期限。毛毛草草的初稿怎能拿得出手!好在时任市文化局长田云年体谅写戏人的苦衷,得知这一情况后,为等这个本子,特意将截稿时间延长了几天。一周后,修改定稿、打印装订得整整齐齐的大型古装戏《贤者村》剧本,送到文化局长田云年手中。

这正是:

匆匆忙忙打急抓,

插插凑凑初稿拉。

不知专家怎评价,

庶几能绣一枝花。

嗣后,市文化局隐去作者姓名,将《贤者村》《仁义巷》《锯树留邻》三个剧本,送到山西省文化厅戏剧创作室,请专家们审读、评比。

大约过了一个月,省文化厅创作室返回了评定意见。《贤者村》排名第一,并评价此剧结构完整顺畅,情节起伏曲折,唱和谐的主题具有时代感,只要按照导演的意见加以修改,即可以立于舞台。随即,市文化局给《贤者村》发了三万五千元奖金。其他两个本子,也适当给了些创作补助。

按说,《贤者村》已具备了投排的条件,应该作为首选剧本,让孝义碗碗腔剧团投入排导。但令人蹊跷的是,不知什么原因,剧团开排的却是位居第二的《仁义巷》。之后,孝义市文化局虽然对《贤者村》也进行过一次研讨,梁镇川和霍锁昌又改了一稿,但三年过去了,剧本却“待字闺中”无人娶。剧团总是不予投排,理由嘛,据说是缺乏经费。

剧本《贤者村》,一直搁置了三年,到年秋天,新任孝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马明高才决定,让孝义市碗碗腔剧团用国家文化部下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60万元,开排《贤者村》。导演聘请河南省豫剧团导演葛草旺,还有吴灵巧、张云霞,音乐设计聘请省歌舞剧院孟只争,舞美服装设计聘请晋中的专家李达寿。历经两个月排导,基本就绪。

《锯树留邻》是一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的古装戏,说的是邻居矛盾的小故事,演绎的却是大恩大义、人间真情的大道理。全剧没有一个反面人物,但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复杂。正如省城戏剧专家说的,唱和谐的主题,具有时代意义。幽默风趣的轻喜剧风格,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艺术享受。剧尾,知县有一段唱词是这样的:

乡亲们哪——

一棵枣树一台戏,

几多情意几多理。

枣红枣甜喻深意,

留树留邻耐寻思。

本县为官孝义地,

唐宗御旨深体知。

孝衍春秋赞今古,

义贯乾坤颂今昔。

百善孝首行善誉,

万事义先成事基。

孝顺美德兴家计,

正义豪情昌世举。

家庭社会皆维系,

人间尽谱和谐曲。

孝义有座中阳楼,

中和位育匾上题。

人人理会中和意,

天地万物正位育。

为人莫做亏心事,

为商不奸诚信持。

为官切忌贪昏智,

为友当济危困时。

今日留下这棵树,

树起孝义中和旗。

千秋万代承相继,

起家兴业俱偕时。

只为黎民和睦处,

莫怪本县和稀泥。

从此后刘家坳更名贤者村,

贤良仁义谱新曲。

年冬月,更名为《锯树留邻》的大型碗碗腔古装戏,在东风剧院首次亮相。省文化厅副厅长赵克谦、原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士星以及省城戏剧专家,时任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长孙晋军等,前来观看。演出效果甚好,领导和专家予以高度评价。随着剧本的进一步加工修改、排导以及演员表演的进一步提高,《锯树留邻》可望成为孝义碗碗腔发展史上的又一部标志性剧目。

这正是:

剧目生产倍艰难,

天时地利人和兼。

谁知粉墨登台后,

几多心酸几雕镌。

(下回待续)

来源

"木易真金”







































皮肤白癜风能治的好吗
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reensmallstation.com/jczl/4752.html


当前时间: